学府之光

坚定信念 放眼世界——记著名中东问题研究专家李绍先

发布日期:2008-12-23    信息来源:   作者:校友办

  人物档案:李绍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董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国际问题顾问。他曾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对其做出精彩分析,2004年被评为人民网、央视网最受欢迎的十大嘉宾之一。

  李绍先出生在山西太原,1979年至1983年在山西大学历史系度过了大学本科的学习时光,之后考取了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他的成长经历有太多的故事,故事里有他的少年、他和祖父、他的母亲,还有难忘的山大时光。

动荡岁月里的艰难少年

  李绍先的少年经历了动荡的“文革”时代,当时父母被下放回原籍,家里只剩下他和三个年幼的弟弟。他们不会做饭,在邻居大娘的帮助下,李绍先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当时的灶台很高,锅很大,做一锅饭可以吃两三天,每次做好饭,李绍先都要与二弟一起站在小板凳上才能将锅从灶台上抬下来。他和弟弟为了维持生活,想尽了办法。他们捡过各种废品,还偷偷的在夜里撕下街头的大字报当废纸去卖。再后来,岁数大了点,李绍先就出去挣钱了。有一次,他拉着空车在半路上被人叫住,路人问他有个往火车站拉铝材的活干不干,一次给五块钱。对于当时的李绍先来说,五块钱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于是他不顾铝材有多重,毫不犹豫地接受下来。车子装了足足两人高的铝材,一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火车站,而李绍先已经浑身乏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十多分钟不能站起来。

成长中的信念支撑

  祖父李建德是清末的举人,作为清朝最后一批公费留学生在英国留学了五年,学的是勘探,回国后在大同煤矿任中方工程师,业务上较有成就,也有著述。
  李绍先三岁便开始跟着祖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祖父讲课只要求背诵,不认字就死背,每天背一页,使李绍先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时间一长,祖父教一遍,李绍先跟着读一遍,之后就能背出来,当时大人们都很惊奇,称赞他是神童。日积月累地他就背了一米多高的书(祖父用毛笔手抄的大字古书),使得李绍先从小便有了丰富的知识积淀。祖父出过国,留过洋,见多识广,常常给年幼的李绍先讲述国外的见闻,从而让他从小就在脑海里明确了“世界”的概念。后来,他一直没有中断读书,读书对于他来说成为一种支撑,也成为一种习惯。
  十几岁的时候,他几乎一直处于失学状态,中学只上了半年。十五岁那年,由于生活的压力,他参加了山西铁路建设兵团,去修筑战备铁路,当时兵团答应修完后分配工作。果然,筑路任务完成后,他被分到了太原第二热电厂,当了一名工人。在工厂的那段时间,一方面,他努力工作,谦虚地向工人师傅们学习技术知识,圆满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另一方面,他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学习世界通史,中国通史。那段特殊的经历也与李绍先最终选择 “国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感恩母亲 梦里追思

  李绍先的书柜里端正地摆放着一张母亲的照片。可见,李绍先十分敬重母亲,在他的眼里,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因为李绍先的父亲有残疾,母亲一生充当了母亲与父亲两个角色,日子非常艰难,担母亲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默默地承担着家里的一切……
  上大学后,有一次李绍先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母亲在路边捡菜叶,他当时觉得很丢面子,回到家对母亲大发雷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才理解母亲这么做的原因,他回忆说:“母亲那是为了养活全家,其实当时我是不知道的,我们家先后好多年,都是靠母亲捡菜叶熬过来的。”
  1984年,母亲病重,李绍先悉心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与她朝夕相处了三个月,对母亲有了更深的了解。不久,母亲就去世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使他对母亲有了深深的愧疚,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再孝顺母亲几年!他动情地回忆道:“我做梦总是梦到母亲,梦见母亲还活着,前后好多年,我总是重复着同样的梦境。”

难忘的山大时光

  李绍先没有完成初中学业,更没上过高中,1977年直接参加了高考。可由于数学成绩差,连“有理数”都弄不懂,他没有参加数学考试,因此那年他没考上。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1979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虽然这次的数学考试几乎是零分,但由于他特别突出的历史和地理成绩,最终被山西大学录取了。经历千辛万苦进入了大学的殿堂,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他学习异常勤奋。在山西大学这所中西合璧的百年老校,他汲取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
  大学四年,李绍先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通过争取,他拿上了班里的钥匙,四年如一日的早起开灯学习,晚自习后,又常是最后一个关灯离开教室,这样的生活虽然很枯燥,但是他却觉得很充实。除了教室、餐厅、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外,他还常与同学一起在饭后评议国家大事、时事热点,很多同学有过丰富的社会阅历,思想也很有见地,与他们的长期交流对李绍先的成长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更加培养了他对国际问题的兴趣。他说:“所有和‘国际’沾边的我都感兴趣,当时我还选修了经济系开设的‘世界经济概论’。”
  大学期间,很多老师都给李绍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乔志强 老师讲授的中国近代史激起他对历史更大的兴趣,他不但阅读了  乔 老师布置的书目,还去图书馆广泛地阅读史学巨著;  程人乾 老师的世界史  和张谦让 老师的非洲史拓宽了他的史学思维,让他的史学思维不受局限的驰骋;  梁鸿飞 老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哲学课,使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语老师李和新和王月英与他课堂内外的交流使他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学校还经常聘请诸如戴逸一样的历史大家来给他们做学术报告,大大激发了他对史学的积极探索。李绍先每个假期都是在山西省图书馆度过的,利用假期,他将整个二战史梳理了一遍,还通读了十多卷本的《丘吉尔回忆录》,这为他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李绍先已经离开母校多年,他特别怀念那珍贵的大学时光;思念自己的同窗老友;更关注着、支持者自己母校的发展,经常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到母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他希望:“山大师生能继续开拓创新,为创造国内高水平,国际有影响力的大学而共同努力。”这也是山大广大校友共同的期望。

放眼世界 聚焦中东

  通过少年和大学生活的历练,李绍先立志要走出太原、走出山西,去闯荡外面的世界,要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他确实做到了。通过不懈的努力,李绍先成为国内著名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并撰写了《一脉相承阿拉伯人》、《海湾寻踪》等代表作。通过多年的研究,他认为中东之所以乱主要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中东在地理位置和文明交往历史上都是一个十字路口,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下复杂的宗教和民族矛盾。第二,奥斯曼帝国遗留的包袱非常沉重。19世纪末世界有两个老帝国,一个是东亚病夫,就是大清帝国;另一个就是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争相瓜分的目标,瓜分的结果造成了目前中东政治版图的复杂状况,阿拉伯世界被分割为二十多个国家。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东发现了大量的石油,而石油又成为世界经济的命脉,这使中东成为大国必争之地。第四,阿以矛盾太复杂,几乎成为世界公认的解不开的死结。这4大因素造成了中东的复杂性。
  李绍先在几次关键历史时刻,对中东做出了精辟准确的预言:2002年底预言战争最迟将在3月底开战;2003年元月,他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网站又准确预言美伊战争会速战速决,其中,伊战前夜,“伊拉克战争或许就在巴格达的下一个黎明打响”这句精彩预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精辟的预言是与他坚持不懈的调查研究工作分不开的,也是与他坚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的视角分不开的。
  成功往往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回忆往昔,李绍先总是感慨于大学时代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们明白:大学就是一个大熔炉,机会需要靠自己去争取,获得在这百年老校中学习的机会,就要秉承山大传统,好好学习,为将来报效母校、报效山西、报效祖国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闭

null

版权所有2022©山西大学国内合作与交流处| (晋)ICP备05000471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030006|电话:86-0351-701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