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之光

“新闻是一项需要永远奋斗的事业”——记新闻学院杰出校友尹长虹

发布日期:2021-06-18    信息来源: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作者:

    尹长虹,男,1965年12月生,山西省临猗县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职称,198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新闻专业,从事新闻采编工作31年,现任山西晚报社长、总编辑,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导师。

image.png

当初在报高考志愿时,看着各种各样的专业名称,尹长虹便意识到自己更喜爱文学。最初,他在《山西青年》杂志上看到一篇“在开业时不被重视,难以为继,经报道后得以解决的诊疗所”的文章,由此对为民**的记者职业产生了崇敬。1988年毕业之后他便就职于太原煤气化公司《煤气化报》,尽管这是一家企业报,但却十分锻炼人。在煤气化报工作的四年半时间里,从煤矿到选煤厂,从铸造厂到公司,从采写到编辑校对,他的脚步遍及企业的各个角落。他深入各个车间,在与工人交谈采访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煤气化报也成为他新闻梦开始的地方。在煤气化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他创作了反映煤气化奋斗历史的长诗《煤苑新章》;在《煤气化报》创刊二十周年时,获得了由煤气化公司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1993年,尹长虹开始任《山西日报》编辑记者,从事经济类采编工作八年。2002年,任《山西晚报》编委兼经济中心主任。2003年2月任《山西晚报》副总编,2009年12月任常务副总编,2011年任总编辑,2017年至今任山西晚报社长兼总编辑。

image.png

在晚报期间,尹长虹与班子成员共同策划了“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3.15的大型暗访活动、“爱心送考生活动”;“山西最美基层干部”,“山西最美社区干部”,“山西最美村干部”等系列最美评选活动。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大型活动策划。他策划的“千里系列”成为了《山西晚报》的招牌大型活动,如“千里走黄河”、“千里走沁河”、“重走万里茶路”、以及即将实施的“千里走汾河”等。此外,他还策划开设“山西晚报封面人物”栏目,强化人物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将报纸的重点报道杂志化,在人物报道上探出了一条新路。在每年春节、五一、中秋和国庆节假期的时候,晚报都要进行记者走基层活动,把镜头永远留给在一线工作、在基层工作的劳动者。在团体的共同努力下,《山西晚报》也成长为山西著名的媒介品牌,目前已成为了拥有两网一报、两微一端,具有50多个子账号的全媒体主流平台。

尹长虹于2011年被评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被评为山西省学术带头人。获评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直机关劳动竞赛一等功、山西新闻工作者百佳并两次获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他从自身经历出发,将记者的能力总结为“能吃苦、有思想、有技巧、有行动、有效果”。在尹长虹看来,一名合格的记者应将记者的职业要求放在第一位,深入一线,栉风沐雨,能针砭时弊,发现问题,保持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在写作时,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从事实选取到文字推敲,都要求做到至善至美。记者永远要在新闻的风暴源中出现,在置身一线、置身基层、置身群众、置身实际中“踩”出新闻,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带有泥土芳香的、接地气的报道。作为媒体工作者,应该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读者对于不同信息的需求,报道是否能满足读者需求、是否有效果,最终由读者来评价。媒体工作者应该时刻将读者放在心中,读者满意了才算是有效果。

2014年至今,尹长虹一直在为山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媒介经营管理课程,2016年开始担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山大任课期间,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未曾落下一节课,迄今已上了200多个课时,正在培养和已培养毕业的研究生19名。每一学期他都会带领同学来山西晚报社参观,和《山西晚报》采编人员交流,并向每届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在他看来,学生带来的是对互联网的新理解。年轻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和以前的老师、同学以及业界工作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变化。他们对新闻的理念和老一辈不同,对传统媒体的概念逐渐淡化,对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写作方法、采编流程已经逐渐扬弃,他们的思想更加解放,思维更敏捷。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有一条不能改变,那便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对内容的尊敬不能变,平台可以创新,内容一定要守正。他认为,受众接受新闻的方式和渠道在变,但对新闻的基本要求是不变的,对新闻的党性原则、对新闻的价值、新闻的敏感是不变的,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原则是不会变的。年轻人应该学习前辈深入实际,接地气的工作作风,老一辈应该向青年学习新的互联网知识,新老结合才能让新闻事业更加生机勃勃。

image.png

尹长虹认为,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新闻是一项永远艰苦,永远需要奋斗的事业。做一名新闻人,要时刻学习、时刻联系生活、时刻守正创新。在新时代,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新闻事业的改变,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只有把火红的青春融入时代大潮,劈波斩浪,筚路蓝缕,才能在新时代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山西大学新闻学院供稿)


关闭

null

版权所有2022©山西大学国内合作与交流处| (晋)ICP备05000471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030006|电话:86-0351-701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