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歌,喜欢唱歌,喜欢在跳动的音符间寻觅一种洒脱,寄予一份祝福。木以叶为根,云以石为根,而学子,则以母校为根。
唱不尽的,是对母校的感恩,唱不尽的,是对母校的眷恋,唱不尽的,是对母校深深的祝福…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前 奏
初夏的五月,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山西大学迎来了建校106周年纪念日。许多校友专程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母校送上祝福。借此机会,我们有幸目睹了知名校友、国家一级演员、我国著名歌唱家聂建华先生的风采。
对聂建华先生的印象始于一些网络和影视资料:他是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他能自如地借鉴美声唱法和中国地方戏曲的精华,对民族声乐演唱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成功演绎了民歌的风情;1983年秋,在群星璀璨的华北音乐节上,他以一首穿云裂石的《草帽歌》崭露头角,之后又频频获奖,硕果累累;1985年,他应美国总统卡特及其夫人之邀赴美举办独唱音乐会,并获得了美国最高荣誉公民证书;他也是一位非常敬业的歌唱家,1991年,在赴藏演出时突患咽喉炎,但他仍然坚持为战士歌唱,战士们都感动得泪流满面……所有的这一切,更加激发了我对这位校友的崇敬与好奇。
序 曲
走进音乐学院蓓森朵芙音乐厅,眼前为之一亮:宽敞的大厅里坐满了听众,一架漆黑的钢琴安静地躺在舞台中央,整个大厅在柔和的米黄色灯光下显的典雅而祥和。在这里,我们聆听了聂建华先生做的《歌唱与表演艺术》的讲座。我原以为自己是个外行,对音乐一窍不通,讲座肯定是听不懂了,却没想到聂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富于技巧且通俗易懂。
聂老师讲,唱歌最重要的是呼吸,他这样说:“人的喉咙就像是水龙头,而腹部就是一个水泵,气息送上去,才能唱出声音。假如你住在十层楼,你的水龙头再精致,没有水泵的输送,是上不来水的。所以唱歌最重要的,就是呼吸。”我们所欠缺的就是呼吸的方法。看过举重运动的人都知道,在举重以前,运动员都会大口地吐气,把肺里的空气都散去,之后是用丹田的劲举重。“气沉丹田”就是这个意思。唱歌也是如此。我们不需要大口地吸气喘气,相反,肺里是不能存气的。呼吸不能多,多了就会觉得憋,其实高音用的气息并不多。有时候我们唱歌,觉得快要没气唱不下去的时候,却又会呼出一大口气,这就是气吸得多了。当我们觉得没气的时候,唱一个高音,反而能唱上去了,其实,这才是唱歌时应有的呼吸,真正用的是小腹的力量。所以,聂老师建议同学们,平时唱歌的时候,把两个乐句用一口气唱出来,这样对呼吸是有帮助的。
在讲座的过程中,聂老师提到,同学们有时学不会,总是会抱怨老师教不好。听到这儿,我忽然觉得十分羞愧,细想一下,自己不也曾总是抱怨老师讲的不好、方法不对吗?聂老师说:“别做方法的奴隶,要试着靠自己去领悟。”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我以前特别喜欢蒙古的长调,特别想学,就去请教胡松华老师。胡松华老师却跟我说,我的美声唱的这么好,事业正如日中天,就不要学什么长调了。并不是他不想教,而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蒙古的长调汉人是很难学会的。我不服气,也是真的特别喜欢,就自己试着慢慢琢磨。有一次在听《四世同堂》主题曲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音节很特别。当时唱这首主题曲的骆玉笙曾是学京剧的,而这个地方呢,他运用了京剧的一些技巧,可我一听,怎么这么像蒙古的长调呢!嘿,找到感觉了!之后我就勤加练习,一直听胡松华老师的带子。有一天我找到胡松华老师,唱了一段长调,说‘胡老师,您看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不足?’老师一拍我的肩膀说:‘还真让你小子给学成了!说,是受哪位高人指点?’我说,我是一直听您的带子!”
讲到这里,台下都笑起来,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因为聂老师的风趣,更是因为他的执着。“所以,学唱歌的人多听听戏剧,是大有好处的……”聂老师补充到。
说到音色,聂老师说假声再好听,还是应该练好自己本嗓的声音,还说在表演的时候,不要随意添加音节。这让我想起了杜甫“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句。诸艺相同,只有褪去浮华做作,剩下的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深情。聂老师还提醒同学们,感冒的时候尽量不要唱歌,那样容易使肌肉拉伤,声带无法闭合。
高 潮
讲完一些专业的知识后,聂老师对上台演唱的同学进行了具体指导。随后亲自演唱了几首歌曲。在演唱的那一瞬间,我被舞台上的热情所感染,特别是唱起那首《草帽歌》的时候,全场都为之震撼,他那穿云裂石般的声音使人们激动不已,每个人都仿佛融在那情那景之中。这样的歌者,已不仅仅是自我陶醉,更多的是让观众也感受到歌唱者的心声。这便是聂老师在“舞台表演艺术”里要告诉我们的。
讲座结束之后,我们在办公室对聂老师进行了采访。台下的聂老师更加平易近人,与我们谈笑风生,丝毫没有过多光环的笼罩,我们离开专业知识,谈论了聂老师的一些成长经历。
上世纪70年代末,聂建华老师从阳泉矿务局西河小学毕业以后,上的是阳泉艺校舞蹈班,虽然学的专业是舞蹈,但他却酷爱唱歌,特别是每次听到那首《蓝天上飞过跑马云》的时候,他都会被歌曲中优美的旋律所陶醉。从那时起,他开始自学声乐。一边看一些声乐方面的教科书,一边向老师请教。他是那样的认真与勤奋,时常通宵达旦地在阳泉一中的音乐教室练钢琴、练发声,甚至每周都跑要到北京学习。之后,他考进了山西大学艺术系,后来,又到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深造。
聂建华老师师从张权教授。谈起他学习民歌的初衷时,他讲了一个让他刻骨铭心的故事。“有一次,我在美国演出,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演唱家,同坐一辆大巴赶往演出地点。大家为了娱乐,就各自唱一些歌曲。我除了演唱中国歌曲外,还演唱了意大利、俄罗斯歌曲,甚至用圣加罗语演唱了斯里兰卡的民歌。可是当我请外国歌唱家演唱中国民歌的时候,却没有一位会唱。那一幕,令我永生难忘,甚至有一种心痛的感觉,中国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却没有一首民歌被外国歌唱家传唱。后来我分析,可能是中国传统民歌的唱法外国人不适应,所以不便于传唱。如果用西洋唱法演唱中国民歌,老外听了就容易接受。这就激发了我努力探索一条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道路。”
和聂老师谈起山大的变化时,他总是感慨万分。“每回山大一次,都会有新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他也提醒同学们,条件好了,更要努力学习,不能被杂念、被世俗的浮华所打扰。聂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艺术上,他走的依然是传统的尤其是乡土民歌的路子,从不为浮华艳俗之风所动,他演唱的歌曲大多是具有民族色彩的、反映本土文化的作品,如《龙舟竞渡》、《三次到你家》、《小河淌水》等,作为一名军旅歌唱家,他的作品中顺理成章地收录了《我们是战友》、《当兵的》等军旅歌曲。对艺术之外的东西,他看得很轻,以至一些家乡人对他的名字都感到陌生。
正如音乐学院王院长所说:“聂建华有着浓厚的山大情结!”聂老师呵呵一笑,说:“母校像长在我心头的树,20多年来,不论我走到哪里,她都与我同在。歌者,不应仅仅是嗓音响亮,还应唱出对歌曲的理解与感情,这便是母校教给我的。在山大学习的日子里,她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歌唱,还极大的提高了我的文化修养。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以最精彩的演唱,以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回报母校!”
余 韵
很短的接触,却给了我们很深的教诲:他的和蔼谦逊,他的勤奋追求,他的母校情结,使我感动不已……
天生我才,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扬自己的长处。我们的心可以飞扬在天上,而双脚,要扎实地踩在地上;
有时候我们会偶尔迷茫,感到困倦。其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只要心仪,远方不远;
行在天涯,心里总会有无法割舍的牵挂,最初的地方,难忘的回忆,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对音乐的追求,对母校的感恩,是这位歌者深深的情结…… (王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