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杨频,1933年11月生于河北高阳。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4—1990 年任山西大学副校长,1987—1998年任山西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历任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第八届山西省政协委员;在1978年科学大会上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奖和重大科研成果奖;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985年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被国家科委、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1996年被评为第二批“山西省优秀专家”;2007年**中央组织部确认为“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有专著7部,译著1部,论文500余篇,专利13项,获国药准字B批号1项,各级成果奖17项。近二十年来,培养了21届、近百名硕士生,13届、38名博士生,指导博士后3名。多年来从事无机物结构—性能关系和生物无机化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曾先后赴美、英、法、德、意、日、比、荷、澳、新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并多次在Sussex大学、Stanford大学和Auckland大学(被授予“荣誉研究员”称号)等做短期合作研究。
求 学
1952年,杨频考入著名的北京四中,当时,许多科学界、文艺界的著名人士常被邀请讲学,尤其是文学家萧三、菡子、杨朔、马烽……都曾登上过四中的讲台,这对从小就喜欢文学的杨频影响很大,从那时起,他便立志从事文学创作。1955年的一天,杨频和几个同学拜访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在“丹柿小院”接待了他们,老舍夫人胡絜青也在场。杨频说明来意,表示自己喜欢文学创作,想报北大中文系,想听听老舍先生的意见。老舍先生听了之后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需要很多的科学家,我劝你们学科学。”又说:“文学创作需要生活,有了生活,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他说:“我就不是学文学的,后来有了生活,写了小说。”短短的几句话改变了杨频一生的追求,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初衷,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北大生涯是杨频成功的关键。在这里,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他曾经多次说过他那时很少有午休。辛勤的浇灌终于培育出丰硕的成果。天道酬勤的古训在杨频身上得到了印证。本科毕业之后,杨频又被推荐上了北大化学系物化专业的研究生。
杨频到山西大学以后,从化学系的一个年轻助教做起,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杨频把恩格斯的一段话“科学上任何一个新的发现和发明,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写在灯罩上,并写在宣纸上贴在墙上,为自己壮胆!他冷静地认为没有知识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那时的他痴迷于化学键的理论研究,并找来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自学英语。
业 绩
杨频的成长离不开科学前辈的提携。他讲:“我有一篇寄给《化学通报》的稿件中,关于苯分子的工业合成问题,我冒昧地写信向卢嘉锡先生求教。不久,我收到了卢先生的回信,他讲,编辑部已送他审阅此稿,对我提出的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具体、中肯的修改意见,并给以热情鼓励,关怀之情溢于言表。1974年,我得知在福州召开全国晶体会议,距开会只有一周的时间了,当时我正开展砷化镓单晶的研制,同时做些晶型—键型过渡和新材料的预示规律总结工作。我未接到开会通知,可是很想参加。于是我给卢先生发了一个希望参加会议的电报,次日就收到了回电。到达福州报到时,我见到了卢先生,并把仓促准备的两篇文章交给他。他看了我的报告,要我在第二天的大会上报告那篇《晶型和键型的过渡》。当时我参会的目的只是来学习,顺便带来两篇文章交流,未做任何发言准备。可是却有幸和陈创天院士的《离子基团理论》、中科院北京物理所施仲坚的《关于晶体对称性规律》, 成为大会交流的三篇理论文章。”那是1974 年,大会纪要中明确指出:“这三篇报告标志着我国在探索新晶体材料工作上、理论方面突破外国框框,走自己道路的良好开端。”,足见卢先生的胆识和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掖和提携。
“文化大革命”一结束,杨频就推出了一项《化学键理论和材料设计》成果,被邀请参加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了先进个人奖和重大科研成果奖。同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3年,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分子科学研究所——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他为分子所定位的研究方向是:从分子和量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能和功能的关系,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和机理,为制备合成新材料、新药物提供依据;并利用生物工程和仿生化学等新技术为医药、食品、材料和化工方面开辟新的生产途径,以满足当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在杨频教授的多年领导下,分子科学研究所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研单位。以此为基础,在2003年被批准建立了“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此期间,杨频教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并多次组织主持业内学术交流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杨教授曾先后赴美、英、法、德、意、日、比、荷、澳、新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与讲学,并多次在Sussex大学、Stanford大学和 Auckland大学等做短期合作研究。他的研究工作系统、深入且涉及面广,理论与实验并重。他的“双原子三中心键合模型”、在双原子三中心键合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多种物性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在金属基药物研究中发现了新的规律、新人工水解酶的发现、超强抗癌活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作用机理、稀土跨膜新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等科学成果曾多次被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做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并引起了国际同行的瞩目。
情 趣
杨频教授虽是一位化学家,却对诗词情有独钟,在工作之余创作了不少诗词(如 2002年《难老泉声》诗刊山大校庆专刊就收录了他的27首诗作)。他的诗作表达了他数十年人生旅程中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但他的诗的总体倾向是乐观向上的。如《大观楼》:
滇池浩浩秀平畴,喜得一登大观楼。西翥南翔飞百代,东骧北走壮千秋。丹霞翠羽撩人醉,落照苍烟惹客愁。景畅胸宽抒啸傲,荡舟湖上话芳猷。
又如《登西山龙门》:
一上龙门眼界开,滇池尽览风满怀。天低水阔思浩渺,雾绕云飞任徘徊。楼筑悬崖梁王喜,洞凿削壁孝牛哀。疏红密绿多灵秀,笑仰苍穹写蓬莱。
杨频教授说自己曾在布莱顿英吉利海峡看雨,那真是一种“天风海雨逼人”的胜景,狂风漫卷,乌云如千军万马奔来,欲把大地摧毁,迅猛而急骤, 令人不及躲藏。他写下的一首《菩萨蛮》记之:
风来漫卷滔天浪,一浪掀起高三丈。拍岸响惊雷,珍珠万斛飞,岸边难伫立。海燕穿飞急,雨弹铺地来,光鞭破天开。
写景固是不同凡响、气势宏伟,但在这单纯的写景中不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吗?即人的庄严、自信和征服的快乐!
杨频教授最钟爱的一首抒发自己情趣的诗是长达560字的《泰山行》。他回忆说那是1978年夏登泰山后,到了北京等候火车回太原,在北京动物园的长凳上写下的,后来发表在《难老泉声》诗刊上。诗中写道:
……攀行步步高,胁息仰苍昊。山倾石欲坠,巉岩更多娇。攀行步步难,更上十八盘。崇阶高且陡,直似上青天。登上南天门,浃背汗水流。回眸千丈险,莽岱已低头。跨过碧霞祠,直达天柱峰。呼吸大宇宙, 浩荡吹天风……
不经过艰难攀登,绝对不会领略到绝顶的无限风光,人生不也如此吗?没有一番拼搏,怎能品味胜利的欢欣呢?杨频教授深解此中三昧,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心爱的事业。如今,他虽已古稀之年, 依然每天工作近10小时,其勤奋程度直令年轻后辈汗颜。理所当然地,杨频教授的奋斗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正是因为有了“浃背汗水流”的努力,才达到了“呼吸大宇宙,浩荡吹天风”的大境界!
杨频教授的另一爱好是收集石头。“亿万年风霜侵染,造就了它们的不凡器宇与五彩斑斓。若鉴之以审美的观照方式,一颗顽石便有了人生的意义, 这也正是石头的可爱之处。”杨频教授在石头之中独得陶然之趣,也真正看透了顽石的文化内涵。他总是以从容洒脱的心境来体悟石的妙处,并把自己对石的喜爱称之为“石缘”,并赋诗曰:
我爱晶莹石,意迷且情痴。欲得千年秀,竟日苦寻觅。蓦然惊回首, 所欢却在兹。剔透玲珑态,绰约雪霜姿。冰肌凉无汗,玉容甘露滋。钟灵气如虹,赋性夺天机。华光耀朝日,澄彩流四时。玉影醉我心,玉神涤我虑,玉魂发我思,玉魄催我志。难得常相伴,石缘与天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