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大学堂走出来的山大人——我们的校友故事》文集(即将出版)
郝树侯教授,1907年1月26日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寇村一个农民的家庭。他幼名隆今,学名建梁,字树侯,自号柳岑乡人、泉阴庐主。1913年始在家乡上中小学,1925年8月和1929年6月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于太原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后改名山西教育学院国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晋察冀边区成立的定襄学院教授、定襄教宣联席会议委员。1940年后,任流亡的山西省教育厅秘书,兼任第二联中历史教师。1942年至去世时,一直在山西大学工作。在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与山西大学始终在一起颠沛流离到晋南、陕西秋林、北平等地,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解放后,担任过十多种社会和学术文化兼职。他早年右臂残疾,后来练就一手左臂书法,自成一体。先生从教六十年,师德高尚,教育有方,毕生治史学、雨露桃李遍三晋,著述传后世、遗志继承有来人。
郝树侯先生学贯古今,文史兼长,治学严谨,富于创见。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短文序跋,均是用心之作。先生是山西地方史权威,山西地方人文史地研究上成就卓异。早在上中学时,他就编出《定襄县小志》,开办过学术讲座。在国师期间,曾主编过学术《采社杂志》,任图书馆馆长。在山西大学任职之初,就创编了山西大学校刊。迄今,先生共出版有《中国历史要籍及选读》《本国史纲》《外国史纲》《元好问诗选》《傅山传》《杨业传》《太原史话》等九种专著;发表过《编纂地方志的设想》等论文百余篇;《忻口撤防》(忻口撤防/塞上传来又撤防,千人万马走仓皇/将军裹革难瞑目,壮士偃旗欲断肠/落月回光流水赤,鬼灯影闪暮山苍/棋输一着全盘紊,忍看烽烟到晋阳。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逢雁门失陷,忻口撤防。)等诗词百余首;阎冯史料及杂文二百余篇。他倡导山西地方史与文化的研究,主编出版了《山西地方史研究》两辑; 所著《太原史话》增订重版达五次;审核过《傅山、荀子、淮南子评注》, 写有《霜红龛文前言》。在任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时,编写了《山西地名的来历》、介子推、祁隽藻、李镕经、贺炳煌等人的传记;校订过《力宏抒怀录》等书。在去世的前两年仍孜孜不倦致力科研,撰写了近代人物杂记若干篇。先生的学术成就深得国内外学术界赞许,有的被译成英日文版。
郝树侯教授以其公认的学术地位赢得了我省文化界、史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赞誉,曾被推举为山西历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史学会理事;曾担任太原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史研究会主任委员、山西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省文史资料研究会顾问、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和山西省诗词学会顾问,为山西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郝树侯教授正直坦率,胸襟广阔,追求进步,学有专攻。二三十年代即开始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共产主义ABC》《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专刊。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民主政府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为此,他受伪政府迫害,外出避难。在陕西宜川秋林镇流亡的省教育厅任职期间,又主编了《战教月刊》,阐发战时教育推进问题。解放后,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是倾心于教育事业,以其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学识,培养和影响了一批批大学生和研究生,桃李满天下。
郝树侯先生在 85 岁高龄时仍雄心勃勃 ,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他从历史角度观察,认为五千年的炎黄子孙确实创造、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独具的精神,并总结为四个特点: (1) 中国人懂得辩证法。孔子提出“知我罪我”的辩证观点,大易老子加以阐发,医术兵法具体应用。即从民间谚语也能够看出,不识字的乡民,也充满了辩证思维; (2) 中国的哲学是为人的。孔子的孝悌忠信是对待自己周围人的,老子“为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墨子摩顶放踵,今天的见义勇为,正是具体表现;(3) 言行一致,心口如一是社会安定的支柱,虽唯利是图的商人也讲信用; (4) 秦汉以后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管理制度,但聪明的君主,如李世民、康熙、乾隆等摸索治乱、兴衰的规律,奖励廉吏,保全直臣;好的官吏都懂得恩威、宽猛、进退的交互作用。他认为把这些史料充实扩大,就可以编写一本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治术文选》。可惜因为先生的去世,他的这一计划只好留待后人完成。
郝树侯教授诲人不倦,乐于助人。对慕名而访的青年学生,他总是热情接待,从“为人”、“为学”两方面给学生们以教益。他教导学生在撰写论文时要注意“掌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精神,亦即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形象性四者结合”的原则,他还教导学生做学问必须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常常为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提供研究资料,不厌其烦地指导和审阅后辈的文稿,解答方志及古文化方面的疑问,以奖掖后学为乐事。对于与自己学术观点不同且有创新的青年,他深为赞许,倍加鼓励。在他的热心提携和精心培育下,不少人成绩斐然。
郝树侯教授为人诚实忠厚,且淡泊名利。他曾把自己的做人准则概括为“淡泊明德,宁静致远,独来独往,精其在已”十六个字。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而且教育学生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不要追名逐利。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在事业上要有独到见解,要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不要人云亦云,一生平淡无奇,在工作上要精益求精。他虽为山西大学“元老”,是仅有的几位著名资深教授,却从未因个人待遇、名利问题提过什么要求,对申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也是一推再让。在身体不适,年迈不便的日子里,每当校系领导到家里探望先生时,他总是笑谈春秋,宏论万代,绝少谈到个人的哪怕是些许的要求,道德和品质常常使同侪和学生感怀不已。
郝树侯教授生前曾写下“翠叶银花晋水清,唐槐周柏见精神”(又见晋阳/十年未出太原城,电骤风聘晋水滨/公路新开平宽直,垂柳夹道绿荫浓/翠叶银花晋水清,唐槐周柏见精神/雄宏大殿真稀有,艺术早赢国际名)的诗句以自勉或赠人,他的这两句话其实正是他正直一生的真实写照,堪称道德文章俱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