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我叫卢欣,1963年10月生于山西霍州,现在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与动物学、生态学系主任,兼任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斯巴鲁生态保护贡献奖。
1981年,我从家乡霍州考入山西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由此,开启了我的动物学研究之路,此乃我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回望来路,母校的启蒙和心智开启,让我进入动物学研究的殿堂;母校也赐予我许多难得的发展机会,让我的学术研究行稳致远;母校的情结,伴随我的一生。
润物无声,母校授真传
40年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传统而经典,动物学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恰是这种传统和经典,成为此后在生命科学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我坚守初心,不懈进行动物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基础。
在山西大学,我受到了系统的动物学教育。那时的生物系,有许多知名的动物学老师,比如贝类学家赵庚、昆虫学家朱慧倩、鱼类学家朱才宝、鸟类学家刘作模、兽类学家王福麟。这些学者中,许多是早年全国学科调整的时候从国内知名高校来到山西大学的,比如,刘作模先生来自北京大学,王福麟先生来自南开大学。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全国学术机构担任理事,在中国科学事业重回春天的20世纪80年代,这代表着相当高的学术地位。
不过,山西大学动物学科的传统优势及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是我后来才理解和认识到的。也就是说,那时稚嫩单纯的我们,在不经意间,享受着学术大家的教诲和指引。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生物系动物学专业学习期间,一件改变我人生道路的事情是加入鸟类学兴趣小组。受刘作模和王福麟两位先生的影响,我对野生动物情有独钟。1983年冬季,我与几名同学一起,自发成立了一个鸟类学兴趣小组。我们与距离山西大学不远的山西省生物研究所刘焕金研究团队取得联系,利用业余时间认识鸟类,参与鸟类科学研究。
那时,学校和研究所紧邻太原市郊野,为我们的活动带来很大便利。去野外看鸟,成为我上大学时最大的乐趣和前行的动力。北张村的春柳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航校蒲草丛里的夏热和苇莺的吵闹、小马村汾河滩槐树林的秋风和南飞的大雁、小店稻田冬日的萧瑟和孤独游弋的鹰隼……哦,我永久的回忆。
鸟类学兴趣小组的经历,使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生物研究所, 继续从事我心爱的鸟类学研究。
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城市化和数字化的现代生活,特别是由此带来的社会竞争,正在蚕食许多年轻人对大自然的质朴之爱。相比之下,自己能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实实在在地走进和体验自然、探索和领悟自然,让身心受益,真的十分幸运!
这份幸运,无疑来自母校的启迪和鼓励。
天道不言,母校赐机缘
与山西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结缘,对我的事业发展的影响,也延续到我大学毕业之后。
1985年,我来到山西生物研究所工作。因为研究需要,我十分渴望阅读英文文献。那时,我们研究所订有影印版的美国生物学文摘,可是,我只能看到摘要,看不到全文。这个问题给我带来很大困扰。
大学毕业不久的我,经常去山西大学找读研究生的同学攀谈。1986年12月的一天,我同往常一样,与朱才宝教授的一位研究生聊天,说出自己寻找英文论文原文的困苦。他告诉我,只要依照美国生物学文摘提供的作者地址,写信索要原文的单行本即可。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依照这个办法,我读到了许多英文论文的原文。这让我至少提前15年触摸到国际研究的前沿,从而打开自己的学术视野。显然,这个领先一步的优势,在我的学术发展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通过与母校保持联系,我获得了更多事业发展的信息和启发。而下决心攻读博士学位,也是我在与母校联系中产生的想法。
1994年,我打算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著名鸟类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依照要求,报考需要推荐人,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对于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尤其重要。
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王福麟老师。他与郑光美教授是东北师范大学库加金动物生态研究班的同学,他推荐的话肯定帮助很大。王福麟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并亲笔写信。
记得我去他家里取推荐信的时间,是1994年元宵节前夕的一个下午。出于礼节,我顺便买了一袋路边现场制作的普通但新鲜的元宵。没想到,王老师竟因此道谢不已。回味那个年代的生活,虽然物质匮乏,但人情浓厚,幸福感满满。
厚德载物,母校惠一生
1997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来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继续从事我在母校就已经开始的鸟类科学研究。我的研究基地从黄土高原走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我的研究兴趣在于鸟类的生活史和社会行为的进化。鸟类世界独有的魅力,一直深深吸引着我。我关注的基本科学问题包括其生活史特征的权衡、性选择、精子竞争、性冲突、亲属选择。我和我的团队不懈努力,企图打通关联这些问题的脉络,从而理解进化机制。
作为一个自然历史学者,我特别看重野外研究的价值。青藏高原是一片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的神奇大地,揭秘高原鸟类的自然历史,基于长期、大尺度生活史和社会行为数据透视关键物种的演化之路,是我和我的团队努力的目标。
我发现,野外工作不仅赋予我科学研究成果的回报,同时也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让我有机会用心感受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的人民的情怀,享受艰辛之后的快慰,陶醉于往昔经历的回味……
把野外科学探索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理性的探索过程中享受感性的人生,是我的理念。我也把这一理念传授给我的学生。跟随我的脚步,我的学生们一次又一次踏上高原,把青春、智慧和爱奉献于高原鸟类科学。
毫无疑问,这样的理念,发端于我在第一母校山西大学所接受的坚实而厚重的动物学教育,发端于我在那里求学时所形成的人生追求。
遇见山西大学、遇见动物学、遇见鸟类,是我的幸运。我感恩母校,也因母校而骄傲。
卢欣,生物系 1981 级校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