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2022年初春时分,有微微刺骨的寒风,有淡淡的春节、元宵节的余味,加深着这个季节秘而不宣的喜悦。
音乐学院的张小㚤教授,无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1943年1月出生的她已不再年轻,却风韵犹存,如初春一缕清爽的风。她的双眸、她的笑容,给人一种清爽自然的感觉,像感受一条清凉的小河,虽然未必显得深邃,却是清晰的、明澈的;虽然未必怎样宏大,却有自己的方向。她真实、自然的流露与释放,让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的个性,触摸到她的情思。或许这就是她身上所散发出的独有的个性魅力吧!
张小㚤,出生在重庆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天赋予她极好的个人条件,从小她就成了老师们的宠儿,被大家称为“小小歌唱家”。一次在迎接朝鲜代表团的活动中,代表团演员郑喜珍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并且送给她一份小礼物。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使她更加喜欢文艺,这种热爱自幼扎根,延续了一生。
中学时期,张小㚤遇到了对她整个人生都很重要的老师——虹马。虹马老师是当时南下部队文工团里的一位男高音,他是山西太原人。虹马老师把张小㚤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给她吃“偏饭”,从各个方面来帮助她,面对人生的选择时,虹马老师给出了建议,她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当时报考的人很多,重庆市只招了一名学生,就是张小㚤,而整个四川省那次也就只有两名幸运儿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
在中央音乐学院,张小㚤师从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姜家祥。我国著名歌唱家、原音协主席吴雁泽就是他的爱徒。姜老师不仅在声乐方面,在师德、师风方面,也在感染着她,教她做人。在姜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张小㚤顺利读完了大学。
1964年,张小㚤离开美丽的家乡,来到了山西大学艺术系。到山西以后,她参加了全省民歌比赛,获得了优秀奖,她的名字也变成铅字,印在了《人民音乐报》上。年仅21岁的她刚刚离开校园,有这样的成绩,很令人折服。当时,一位系领导认为她歌唱中的“醋”味不足,让她到大寨去,学习努力唱出这片黄土地的韵味来。才华横溢的她走进了大寨,结识了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听遍了响彻整个村庄的民歌。她被深深地震撼了,爱上了山西,爱上了山西的音乐。她学“二人台”,学“耍孩儿”,学“山西梆子”。她如鱼得水,畅快淋漓地吸取着她所需的养分,充实自己。
1969年,她被安排去帮助组建大同文工团,负责全团的声乐培训。1970年,她又到上海去学样板戏。她认为自己的歌唱风格跟她学戏曲有很大的关系,她从中吸收了许多民族风格的精华。音乐是她毕生的追求,她热爱唱歌,更喜欢用音乐向大家讲述她心中的故事。1972年,她回到山西大学,开始教学。
她努力工作,把她的心血倾注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她投入比别人更大更多的精力教育学生,把一个个所谓的“差”学生,最后都教成了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她现在可谓“桃李满天下,满园皆是春”,她的学生有在美国的、日本的、加拿大的……1974级学生景尉岗,在张老师的培养下,毕业后从汾阳考到了中国艺术研究所读硕士学位,还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如今已是一名教授。1977级的尚晋兵,原先只是晋东南文工团的一位舞蹈演员,跟张老师学习时,第一学期还是班上的倒数,第二学期时已成为班上的第二名,毕业时已独占鳌头,1988 年荣获全国“金龙杯”歌手邀请赛专业美声唱法优秀奖……
阎维文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原先是山西省军区文艺宣传队的一名舞蹈演员。1977年的一天,阎维文陪同他的一个朋友,来找张老师指点有关高音方面的问题。沉默寡言的阎维文坐在一旁看着张老师。张老师温柔地问他:“你会唱歌吗?唱几句给老师听。”当时的阎维文还腼腆地推托不会唱,后来唱了几句之后,张老师发现了他的潜力,便问他是否想学唱歌,他说想。此后,阎维文每周都来张老师这儿上一堂课。他总是特别认真,每次上课都一定提前来。张老师也特别偏爱阎维文,不仅因为他品质好,更因为他有毅力。在张老师的培育下,阎维文考入了总政歌舞团,不久便在全国各大赛中连续获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全国观众熟悉、喜爱的歌唱家。他也深深记着张老师对他的培养,无论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还是他的CD中、他写的书中,他都要首先提及恩师张小㚤对他的栽培。在山西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张老师和几位老师邀他回来为校庆演唱,阎维文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是无偿演唱的。阎维文说,给钱的话就不来唱了。这是他对老师的报答,也体现了他的正直与豪爽。
张小㚤老师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不识字。她真诚地说她非常感谢共产党,没有党的帮助与培养,就没有她的今天。在大学时,她有一段时间身体浮肿,瘦到80多斤,中央音乐学院便每天给她半斤牛奶。由于她是南方人,适应不了北方寒冷的冬天,学校便让人缝了棉袄给她。这些都已烙刻在她记忆的最深处。党培养出了这样优秀的好女儿,她便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来回报党和国家。她从未请过病假,从未无故耽误过学生一分钟时间。她说: “我爱事业超过爱我的生命。”“工作第一,事业是我的生命,可以说是我终身的追求。”张老师认为自己最大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成材,不然的话就是不可饶恕的。张老师是幸福的,她爱她的学生,她喜欢看到他们一个个有所作为。一个会爱的女人是美丽的!
张老师不仅教书,还育人!她教学生说“人都做不好,更唱不好歌”。她对学生非常严格,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如此。她就是这般感动于生活中细微的美丽,震撼于生命中伟大的精神,无论是唇边轻盈的微笑或是眼角温热的泪滴,都一样吐露着对生活、事业、人生、朋友的诚挚与珍惜。对学生细微处的严厉是一般老师无法企及的。张老师多次被学校评为“三育人先进教师”,多次获得“教学优秀成果奖”。
张老师是个爱岗敬业的老师,为了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自费珍藏声乐教材40多册;古今中外的声乐文字资料40多本;读书笔记100多万字;购买磁带300多盒、录像带十几盒、CD带200多盒,不仅自己查阅方便,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王永清教授与张小㚤老师相濡以沫,他是一个全才,无论是乐器、指挥、合唱等等,他都是手到擒来。同样,他从事高等音乐教育已有四十多年了,却对张老师体贴入微,无怨无悔照顾着家庭,支持着张老师的工作。在王老师的眼中,张老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她先后自费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学习交流 20 多次,虚心向同行学习。她不懂就问,向一切人学习。有时候,她会像个小学生一样,专心听取名家的讲解,细致记录专家的话语,融会别人的东西,为己所用。
张小㚤老师还撰写了不少具有教学观点的学术论文,有的还在全国声乐研究讨论会上重点发言,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1998年,《声乐教学实践》发表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国家A级刊物《音乐研究》上,同年,《三十年来声乐教学回顾》发表在国家B级刊物《中国音乐》上。在理论权威比较多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张老师凭《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心理教学的研究》一文独树一帜,在大会上重点发言。《太原晚报》《太原报》、太原有线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山西省电台都对张小㚤老师进行了多次专访,描写她的文章更是不胜枚举。
美丽的女人张小㚤还将在她的人生舞台上大放光彩,展示她对音乐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
张小㚤老师所做的一切都已是昨日的辉煌,她依然迈着坚定的步伐,永不停息地向前走着,在她身上燃烧着灼热的艺术之火,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声乐艺术工作者的成才之路,那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音符永远在她心中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