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2019年,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在小说中,他讲述了一个新上任的改革派领导在县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故事。主人公李向南的原型是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山西省长治市原市委书记、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名誉会长吕日周。吕日周2003年被评为“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被《中国改革》杂志列为改革开放25年来25位代表人物之一;当选“和谐中国·2006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曾两次蝉联全国十位拥军模范第一名。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名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校友。
196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吕日周是公认的调研与写作奇才,而且非常善于演讲。早年在雁北地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时,他的文章就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并被选入中学教材。著有《长治长治—— 一个市委书记的自述》《吕日周自选集》《在清华北大的演讲》等 31 卷作品。《中国改革模式》一书在德国出版发行,《长治长治—— 一个市委书记的自述》,被全国30多家刊物转载。从参加工作到1999年底,吕日周正式出版改革发展方面的专著18部,计500余万字。吕日周为山西改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他时时刻刻心存对母校的依恋与感激之情。2002年5月8日,他代表长治三千校友参加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并赠送母校一块名为“太行云根”的石头。“太行云根”既是对母校的涌泉之情,也是对母校的美好祝愿。《管子》曾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吕日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之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的改革者,能够不忘初心,扎根热土,闯出一番天地,这正践行了山西大学“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校训,发扬了山西大学“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校风。
蹄疾步稳,久久为功。作为李向南的原型,吕日周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风云人物和一代改革者的缩影。他38岁任县委书记,大规模推行颇有影响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改革。就任市委书记后,他强力推动拆除了市委、市政府的围墙,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公务人员轮流为来往市民倒水。他在市委书记任上,发动了一场媒体治市的变革实验,舆论监督矛头直指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党报上点名批评工作不力的党政官员,并且破天荒地在头条上批评副市长。1983年,在山西省委农工部工作的吕日周,被破格安排到山西省唯一的改革试点县原平担任县委书记。他根据当地农民的改革实践, 创造发展了一种崭新的城乡经济组织形式,即风靡一时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三年之后,他使穷困的原平县咸鱼翻身,财政收入相当于周边12个县的总和。1990年,吕日周调任山西省体改委,历任副主任、主任和省政协常委,开始了调查和研究工作,写出了50多万字的有关山西省情分析的系列文章。吕日周的名字,因改革而进入中国老百姓的“词汇库”。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对于吕日周来说,成功改革长治是他最重要的成果。长治古称上党、潞州,地处晋东南,位于四周环山的上党盆地。炎帝像长久巍然屹立在老顶山上,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故事发生于此,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2000年2月,吕日周担任长治市委书记,引发长治的一场“地震”,并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而当时吕日周面对的长治,是一个贫穷、典型欠发达市。1999年,长治市在全国224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56位,在全省6个省辖市中,其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值三项指标分别排在倒数第一、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面对这番景象,他曾焦急地说:“作为长治的干部,看着长治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又怎能安步当车,不思进取?”他认为,制约长治发展的最大顽症就是“懒”,而“群众懒是由党员造成的,党员懒是由干部造成的,干部懒是由班子造成的,班子懒是由一把手造成的”。不久,吕日周针对长治官场“懒、散、软、拖、满、宽、浮、脏”八大顽症开展“三深”(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三敢”(敢于吃苦、敢于吃亏、敢于惹人),总结出了“五部曲工作法”,即“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追究责任”。他经常亲自骑着自行车去调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自行车书记”。据说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壶关县,当地领导一听说吕日周是骑车来的,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坐自己的高级轿车,于是到处找自行车骑。他经常骑自行车到农村、工厂、学校下基层,不免有人说他是“做秀”。他的回答很简单:“谁不知道小车坐着舒服?谁不知道坐车有效率?我是被下面骗怕了。我一个人来到长治,要想打开局面,必须了解到一手情况,必须到第一线解决问题。骑自行车, 轻车简装,想在哪儿停就在哪儿停,想在哪儿看就在哪儿看。”在吕日周的带领下,长治的“懒怠”现象日渐好转。吕日周在长治掀起的“变法”,强有力地冲击着长治人的生活和思想,改变着当地的政治生态,他因此赢得了“廉政亲民”“鞠躬尽瘁”的官声、政声。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吕日周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人民的公仆。“官以民为天,民以富为天,富以境为天,境以法为天。”吕日周曾在访谈中说: “当好人民的公仆,就要为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服务;当好人民的公仆,就是要承认人民是主人,可决定干部的命运;当好人民的公仆,就是要自己不搞特殊,随时随地都可以和当地群众在吃、住、行、说、干、乐方面零距离。”吕日周常说自己是一名普通的 共产党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县委书记、普通的市长和普通的市委书记。他也经常提到自己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工作,但是他更认为,空说十次“三个代表”,也不如为群众办一次实事。正是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事、实事、为百姓谋利益的事。保障民生的同时,吕日周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与爱戴。例如,吕日周曾遇到农民跟他告状,说自己家里的两亩西瓜被乡干部吃了,但是乡干部两年多都没有给钱。群众的事无小事,吕日周亲自出马解决了问题。当农民收到西瓜钱,感激地对吕日周说:“感谢我们的党!”周围的其他农民听了更是感动地鼓掌。然而吕日周却惭愧地说:“是我们对不起你,我们应该向你鞠躬认错。今天的鼓掌我们会当作打我们的巴掌,我们一定会时刻记住为人民服务。”一叶知秋,吕日周大到大刀阔斧进行体制改革,小到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怎能不被群众称一句人民的好公仆!他离开长治的早上,市委大院里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当他走到群众中与大伙儿握手告别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阵阵哭声。群众紧紧围绕在吕日周的身边, 有的甚至紧紧抱住了他。当时一位市领导就感叹道:“这种场合,是用钱也买不来的!”只有鞠躬尽瘁,才能换来人民的真心实意。吕日周能够赢得百姓的好口碑,正是因为他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笃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奋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锐意进取。
周而复始,躬耕三晋热土;日新月异,助构太行风光。吕日周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脚步走出了山西改革的新路,造就了山西的新风貌。一砖一瓦必将建起高楼,涓涓细流必将汇成大海。吕日周以“太行云根”作为对母校的情感寄托,以奉献自我、回馈社会、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回报母校,而山西大学更以有这样杰出的校友而骄傲。坚守初心,不断前行,吕日周用奉献诠释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干践行了山西大学的校训;以笃行精神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