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之光

俯仰不随人 以史鉴古今 —— 著名历史学家、教授梁园东

发布日期:2022-09-14    信息来源:   作者:姚奠中(中文系原教授,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

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梁园东(1901—1968),原名佩衷,字公宇,1927 年改名园东。山西省忻州市温村人。父亲梁际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志士。清末留学日本,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参加了太原起义,后弃官从事实业,开办了有相当规模的蚕桑试验场,同时在太原市开设了丝绸销售店,而这个店,后来就成了共产党地下活动的掩护据点之一。梁际蓉的思想行动,对青年时期的梁园东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梁园东(插图).png


1916 年,梁园东 15 岁,考入省立第一中学。六年学习期间,他节衣缩食,刻苦攻读。特别突出的是他对书籍的爱好,他经常出入新旧书店,广事搜购,对新出书刊更是绝不放过。很快他家成为一般读书人中藏书最多的人家,他自己也成为学识相当渊博的年轻人。

1922 年,梁园东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梁园东是一个热情、刚正、有抱负而又沉静好学的人,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的现实,他坐不住了。“一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便一下子看见了前途。”他后来回忆说,马克思主义使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北大求学的第三年,经共产党员钱壮飞的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该年 10 月,他在《大夏》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十年来之中国外交》,表现了他对国事的关切和对军阀卖国外交的愤慨。

1926 年,梁园东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党组织派到武汉,参加党领导的全国农民协会工作。不久,由于工作需要,又被派回山西太原,任国民师范教员,同时参加党的宣传组建活动。他是当时山西党的负责人之一,其间,他和梁春霆、赵镜如、续俭等人,筹办出版了《滂沱》杂志。这是一份不定期刊物,通过文艺宣传革命,先后发行了四期。与此同时,他又组织了“滂沱社”,吸收进步青年,以进山中学学生为主,发展到百余人,使“滂沱社”成为当时和后来学生运动的重要力量。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梁园东在友人掩护下,逃离太原,只身赴上海。他在苦闷中感到,要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应先对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历史做深入广泛的了解,从此便转向文教战线,同时开始对中国社会历史做系统的研究。他先后在上海劳动大学、浦东中学任教,在大东书局任编辑,最后在大夏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其间,他除编著了初高中历史课本外,还出版了《五代中国史》《中国文学史》《爪哇史》等书。同时在各文史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史学方法上,他发表了《古史辨的史学方法商榷》长文,特别是他发表的《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的前途》和《中国社会问题的核心——实在是组织问题而非经济问题》等文,初步体现了对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他的一系列论文,是当时文化反围剿战斗的一部分。梁园东在当时的上海,不是一个宁静的学者,而是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的文化战士。

1937年到1946年夏,他先后由大夏大学转湖南师范学院、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任教授。在这九年间,他在教学的同时,仍继续搞学术研究。在考证方面,他发表了《景亳考兼论〈商颂〉年代》和《桃花石为天子》等文章,又因当时研究边疆史的需要而译注了《回纥史》一书。在武汉大学的梁园东,虽僻处乐山,但积极支持民主运动,与进步人士有不少联系,并有机会听到周恩来的时事报告,认识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了解到他的家属仍在老家,便专电延安转山西忻县地区民主政府予以照顾。

1946年8月,梁园东随武汉大学迁回武昌。迁回武昌后不久,梁园东支持缪浪三教授创办俄语学习班,他自己也积极学习俄语,为直接阅读苏联书刊做准备。1948年,他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协会”,负责武大支部工作。在汉口举行的全市人民庆祝解放大会上,他应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年他48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梁园东还主持了新成立的“武汉史学会”,印发了他的《研究古史的方法》一文。

1950年8月,梁园东接受山西大学校长邓初民和副校长赵宗复的邀请,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师范学院院长。1953年秋,师范学院独立建院,他被任命为山西师范学院院长。这几年是梁园东心情最舒畅、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他一心一意为实现多年的理想抱负、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文教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山西大学基础比较薄弱,他到校后,首先大力延聘教师。他从全国各地招聘来不少有名望、有学问、有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较快地配备起师院各系的教师班子。当时的邓初民校长,是他的老朋友,是著名的学者教授;赵宗复副校长,尽管多年从事党的教育行政工作,但从不放弃科研,常发表文史方面的文章,他们相得益彰;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师们积极性高涨,一时学习、学术空气相当浓厚。梁园东身为院长,行政工作之外,既不放弃教学,也不放松科研。他开始把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写成一部通史。1951年夏,他又受省教育厅委托,创办了六个专修科,一下子增加了400名新生。他除加聘了十来位教师外,还充分发挥在校教师的潜力,解决了教学方面的一系列困难。他的办公室只有一个干部、一个工人,一切行政工作都由他一人处理。而他还能挤出时间听教师们讲课,不时提出合理的建议。他就这样不知疲倦地愉快工作着!

梁园东非常重视科学研究,他以爱才而著名,对教学好的教师,要求他们科学研究也好。他在百忙之中没有忘记抓学报,经一年多的准备,《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于 1957年2月出版,他在其上发表了《关于〈诗经·噫嘻〉篇的解释问题》,是与憩之《关于〈周颂·噫嘻〉的解释》一文进行商榷的,实际也是与郭沫若进行商讨。在此文前后,他还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中国史的问题》一文,被收入《新华》半月刊。之后又在《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上发表了《处理中国上古史的方法问题》,还向中国史学会提出《有关中国史分期的意见书》。

1956年秋,梁园东受九三学社中央的委托,负责筹备太原分社,并担任了分社主任委员。在他的带动下,太原各高等学校许多教学科研有成就的教授专家,纷纷参加九三学社,为党的统一战线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梁园东在学术上特别是在史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第一方面是对史学方法的论辩,第二方面是对古史分段或分期的探讨。梁园东的言论,对后来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史得出较正确的结论,是起了积极促进作用的。

梁园东的历史研究更重要的一方面贡献,是对中国前途的探索。梁园东于1933年1月发表的《中国社会的前途》及《中国的社会问题的核心——实在是组织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就是要求“革命”。梁园东紧接着还发表了一篇《中国民族的特点》的文章,大声呐喊“起来吧,中国民族”,显然他所谓的“最合理的生活组织”、所谓“大同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同义语。

梁园东对古史的考证,也是他史学研究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有 17篇论文。其中有的是对民族的起源、发展、迁移的考证,如他对“图腾”的研究,就下了不少功夫。

梁园东对民族方面的研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用大量确凿的史料,驳斥日本侵略者制造的谬论。他指出:中国东北以至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即为中国民族的分布地,为中国文化的支配地,是早为中国所治理的区域。日本人说东北不是中国国土,完全是胡说。

梁园东对古史的考证,都是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密的分析研究而做出的,故能独具只眼……

梁园东在史学研究上不随人俯仰,致力于深广的研究,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正是学者们应有的态度。

关闭

null

版权所有2022©山西大学国内合作与交流处| (晋)ICP备05000471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030006|电话:86-0351-701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