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程芳琴,女,1964 年生……怎样的毅力、怎样的坚忍,抛却了性别的偏见,忘却了岁月的痕迹,一次次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跨越科研路上的沟沟坎坎,成就了硕果累累……两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家“新世纪 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程芳琴以 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女性的坚强、独立、成功,还有爱……无私地奉献,无悔于选择,一切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2021年11月3 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程芳琴领衔的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她第二次荣获该奖项。
从零起步,她建实验室、带团队,发展学科, 一心干事创业
化工原理、环境工程学……在女孩子爱美的年龄,她就心怀梦想,选择 了人生的目标,以自己所学,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大学毕业,她就告别省城的繁华,回到家乡,进入南风化工集团。作为技术骨干,她参与多项实验,从运城地区的“首届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到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她以惊人的毅力和耐挫力,为我省地方经济乃至全国同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从家乡到全省,再到全国……面对人生一次次关键时刻的选择、一次次人生体验的增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环境类” 专业的应用,为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环境生物治理等等提供更多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她放弃了在别人看来成功亮丽、正高歌猛进的事业,调往省城太原,选择挑战新的人生之路。
2002 年,已担任山西南风化工集团首席工程师的程芳琴,离开了熟悉的工作岗位,在山西大学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没有团队,没有实验室,程芳琴带着两名本科生在公用的本科实验室开始了研究。她总结企业工作,编写专著,并于 2004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年仅 38 岁的她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程芳琴因此得到学校 20万元经费支持,以及两个实验室、两个办公室共计100平方米的场地和1个团队成员名额。
为了弥补科研经费不足,程芳琴精打细算,连续几年把自己的工资收入作为科研资金,用于购买实验器材;没有电脑,她把家里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全部拿来,供学生使用;没有打印设备,她在周末带上资料和打印纸借用同学单位的打印机去打印 ;实验设备短缺,她翻遍了学校的三四个报废设备库,从中拆检零部件,自己设计加工成实验设备;实验场地不足,她带领师生把学校一个破门烂窗、满是垃圾的闲置地方,改建成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
但程芳琴也有“大方”的时候,她大手笔、高起点建设团队,培养人才。 她在清华大学、美国犹他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与三位合作导师(也分别是三个国家的工程院院士) 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从 2006 年开始,就挤出科研经费,先后资助 16 名研究生和团队青年教师去 国外开展合作研究,让他们高起点迅速成长 ;为让学生开阔视野,她每去参加全国性会议,都抓住机会尽量多带学生去,2006 年去长春参加学术年会时,为了多带人又省钱,她与同学们一起坐了 20 多个小时硬座,2010 年去天津 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同样为了多带人又省钱,她舍不得住会议安排的宾馆,和大家一起住在距会址较远的快捷酒店……
程芳琴还从零起步,申请环境工程硕士、博士学位点,创建新兴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硕、博的完整学科体系。在一个传统的综合类院校,建设新工科专业遇到很多难题。多少个日日夜夜,程芳琴带领师生白天做实验,晚上、周末编教材,埋头于工程设计、总结实验、编写教材,既要对接需求扎实搞科研,又要夯实基础培养人才团队,实现了从最初的简装教材到“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的突破。他们还坚持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探索实施的因技施教、因研施教、因需施教、因制施教“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获评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对专业建设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深入,终于在 2011 年建成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2020 年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双万”专业,开始向社会培养输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优秀人才。
瞄准国家需求,她坚定行走在煤基固废物高效利用和燃煤污染控制的科研之路上
“新的岗位究竟应该干什么?”程芳琴刚调入山西大学后也曾迷茫和焦虑过。空气的严重污染,加上国家和省里对煤炭清洁燃烧的高度重视,让程芳琴坚定地走上了与固废物的博弈之路。
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令所有煤炭企业发愁,无处安放,堆积如山,经常自燃,污染大气环境和地下水……“我们现在采1吨煤,煤矸石和煤泥加起来基本上占到开采燃煤的 20%。我们省开采煤炭这么多年,全省大大小小的矸石山有 2000 多座,这样的现状,只有走工业化消纳这条路。”程芳琴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十余年来,带领团队成员,咬定这些固体废弃物不放松,啃“最硬的骨头”,从根本上减排,把变废为宝的论文写在转型发展的企业里,把减碳增绿的科技成果写在高质量发展的三晋大地上。
15 年来,她与团队成员奔走在实验室与企业之间,除了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1项、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67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编制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多个。成果服务了全省50多家能源和环保类企业,累计消纳固废2.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 230 万吨、氮氧化物约 5 万吨,新增销售收入110 亿元,利税38.6亿元。 他们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煤矸石、煤泥及煤泥污控制和无害化处置领域的一系列空白。
如今, 程芳琴团队已经从建立之初的3人扩充到 36 人, 从副教授、教授, 团队成员一步步成长,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越 来越多的年轻博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团队也被授予转型跨越“山西青年五四奖状”“山西省模范集体”等称号。
除了校内实验室,程芳琴还与企业、地方搭建了多个校企合作平台,如与平朔煤矸石发电厂共建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在长治襄垣建立起上万平方米的山西大学襄垣固废研发基地。实验室还于2012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煤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9年获批“二 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程芳琴说,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源于一个信念: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再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再重的担子也要去挑。
唯有奋斗才会精彩,她和团队成员俯下身子把根扎向大地最深处
最初,为了选准研究方向,程芳琴常利用工作之余深入一线搞调研。“那时,远的地方挤公交,近的地方骑自行车,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时间也利用起来。” 寒来暑往,从山西到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程芳琴用三年时间深入了解了煤炭产业发展现状,为科研方向的选择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科类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至关重要。有一次,在某企业会议 室里,程芳琴与企业领导和车间负责人讨论技术改造方案,因为之前企业技术创新经历过失败,不愿再接受新技术挑战,她不放弃,努力争取,一遍遍耐心讲解团队技术的不同之处,在对方逐渐理解,开始进行讨论时,她转身去了卫生间偷偷抹眼泪……每一次成果落地转化的一波三折,都被程芳琴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化解。
“时隔十几年,我们还清晰地记得因为没有经验、不会申报课题,屡报屡败,直到第 26 次申报才得到通过时如获大奖的激动 ;记得为破除来自企业和高校教师之间心与心的壁垒, 通宵达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情景; 更记得院士专家对我们高度认可、支持,山西大学获批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时的喜极而泣……”团队成员激动地回忆起跟着程芳琴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教师们由衷敬佩,学生们充满感激。
“唯有奋斗才会精彩。我有幸再次获奖,由衷感谢我的领导、团队和所有与我结伴而行的同事、朋友和亲人。我最感恩的是伟大的党带领我们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好时代,为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追求梦想的广阔天地和舞台,创造了追求卓越的难得机遇和条件。”程芳琴手捧着沉甸甸的 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倾诉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