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之光

山西大学:梦想起航的地方

发布日期:2022-10-28    信息来源:山大校友会   作者:张光政(外语系1993级校友)

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山西大学是重要的驿站,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从小喜爱文学和写作,上中学时开始学习俄语,在大学阶段选择了俄语专业,酷爱俄罗斯文学。这些兴趣爱好影响到了我的职业取向。二十多年来,我投身于对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的研究和报道工作。记得几年前一次聚会时,有同学对我说:“你真幸运,作为文科生,把自己喜爱的写作、外语和工作结合起来了。”

张光政(插图).png

在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确是幸运的。然而,让我自惭形秽的是,自己年近半百仍无所建树。当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赵建常教授约我写一写自己与山西大学的情缘时,我犹豫再三,起初推脱,说他最好去约那些功成名就的系友去写。后来,架不住这位师兄的耐心劝说和盛情邀约,我只能却之不恭了。因此,我在电脑键盘上敲下了这些文字。回望自己走过的路,除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湖北宜昌,我还要感谢三晋热土的滋养,感谢山西大学的栽培。

说来也巧,我早年就与山西结缘了。在我上小学高年级时,父母开始给我订阅山西出版的《语文报》。这份报纸为我管窥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和对写作的兴趣。然而,高考前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俄语专业,而不是一度梦寐以求的汉语言文学。究其原因,中苏关系正常化前后,中苏(俄)两国人文交流逐渐恢复,苏俄文学像春风一样吹拂中国大地。我对这个北方邻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同龄人在全国俄语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佳绩,被保送到了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学习,更是让我羡慕不已。

从湖北宜昌千里迢迢来到山西大学,我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所有着美丽的校园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高等学府。随后四年大学时光,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老师对学生宽严相济,倾囊相授;同窗情同手足, 和睦相处。课堂上的热烈气氛、图书馆里的书海遨游、小花园里的树下晨读, 林荫道上杨柳依依,苏式小红楼宿舍干净整洁,北区零号餐厅的蛋炒面让人欲罢不能……

“打好基本功,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这是我上大学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为自己确立的学习思路。这一想法受到《中国俄语教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任何一门外语,归根到底都属于交流工具。除非毕业后专职当翻译或从事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教学,任何外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称其为一门专业。尽管如此,对我们来说,学好俄语,仍然是第一要务。

给我们授课的是一支拥有严谨的治学传统、德才兼备、对学生的成长极为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他们都善于运用各自总结的独特方法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轻轻松松就能获得新知。郑海石、张文郁两位老师在俄汉翻译及俄语语言学领域成果卓著,郑老师的翻译课和张老师的俄语视听说课让人回味无穷。杨继舜老师有在俄罗斯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除了在学习上对我进行精心指导外,在我实习、毕业之初找工作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王大禹、陈志廉两位老师曾在苏联留学或做访问学者,在俄语教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梁立生老师不仅俄语功底深厚,还有很高水平的中俄文篆刻技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们不仅指导我们掌握了俄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还传授了宝贵的外语学习方法。熟能生巧,学习俄语亦然。老师们一再强调,要想学好外语,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我在学习实践中发现,只要把这三个环节都踏踏实实地做好,就能保障外语学习的高效率。

老师们在讲课时,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受此启发,我感觉茅塞顿开: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具体而言,就是以教材为基础,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进行延展。随后,再回到课本,巩固所学知识。

我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背俄语词典。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每天背十页,日积月累。当背到第二百页时,我惊喜地发现,借助词典,自己能够比较顺畅地阅读梁立生老师送给我的俄语原版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词汇量的大幅增加,也使我在俄罗斯教师斯韦特兰娜的口语课上敢于临场造句,大胆发言。我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和她交谈,希望从她那里学到地道的俄语表述方式。

在那个年代,全国大多数高校的外语类专业尚未实行“外语 + 专业”教学模式,但我隐隐约约感到,如果大学阶段仅仅学习所谓的俄语专业,将来的发展空间就会受限。因此,我抽出大量时间进行课外阅读。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还没有在我国普及,手机更是闻所未闻,再加上我囊中羞涩,没有多少零花钱可以外出消费,山西大学图书馆便成为我打发业余时间的好去处。该图书馆和山西大学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馆藏资源丰富,走进去,我仿佛置身于气势恢宏的知识圣殿,感到目不暇接,恨不能一口气“啃”完所有感兴趣的书籍。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是我的首选。比如,英国作家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妮丝·格雷》、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让我沉浸其中,读着读着竟错过了食堂开饭时间。对于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我则是将俄文翻译版和中文翻译版都找来,对照着读。我读得最多的是俄国文学作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普希金、叶赛宁、高尔基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不惜牺牲考试前的复习时间。此外, 对哲学、历史、经贸、国际政治等领域的书籍,我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与此同时,我开始尝试给报纸投稿。第一篇小短文被《山西大学报》刊用。大学三年级暑假,我去中俄边境实习,回校后根据所见所闻,在《太原晚报》发表了一篇千字文《边城东宁纪行》,收到了35元稿费和编辑部的一封约稿信。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大学毕业以后,年少时培养的兴趣爱好和确立的人生目标,成为照亮我前行之路若隐若现的航标灯。大学时代打下的知识基础,培养的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带给我不懈努力追求梦想的内生动力。在奋斗、探索多年之后我才发现,和文字打交道、分析报道国际形势,也许对我来说是相对合适的。我通过自学和考试获得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此外,还在报纸上发表过多篇俄罗斯新闻事件的分析稿件。懂俄语、有新闻稿件写作经验、具备国际关系知识,这些使我顺利地通过了某央媒的招聘考试并被录用。

多年以来,无论在俄罗斯常驻还是在北京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我主要关注独联体地区国家的新闻,因此一直在坚持使用俄语。采访对象上至梅德韦杰夫、卢卡申科、亚努科维奇、纳扎尔巴耶夫等时任独联体国家领导人,下至各行各业人士。除了常驻俄罗斯,我还参加过中俄主流媒体举办的两次大型跨境联合采访活动,总共到访了沿途20多座城市,横穿几乎整个俄罗斯大地。此外,我还曾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塞尔维亚、澳大利亚、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采访。如果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往今来读书人追求的梦想,那么,我非常珍视新闻媒体这个平台带给我实现梦想的可能。

回顾半生,我只能说兜兜转转,如愿以偿,从事了自己喜爱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但本人愚钝,迄今并未取得大的成就。尽管如此,欣逢盛世,我还是要祝愿有着120年优良传统的母校山西大学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崛起,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张光政,外语系1993级校友,《人民日报》常驻俄罗斯记者

关闭

null

版权所有2022©山西大学国内合作与交流处| (晋)ICP备05000471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030006|电话:86-0351-701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