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之光

毛泽东主席的“一字师”——著名学者、诗人和历史学家罗元贞教授

发布日期:2022-09-20    信息来源:山西校友会   作者:王永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罗元贞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诗人和历史学家。他从 1952至1993年,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达40余年,是深受师生爱戴的一位可敬的长者。

罗元贞.png

罗元贞教授(1906年11月—1993年5月),广东兴宁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一生经历坎坷,就像和他同时代的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深刻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

先生9岁上学,15岁到县城读高等小学。12岁那年,先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红楼梦》,虽然那时还不大读得懂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但对书中的诗词曲赋他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读诗作诗成为先生一生最大的爱好。此外,先生一生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隋唐五代史情有独钟,有极高的学术造诣,这大概也与他早年对古典诗词的偏爱有很大关系。

1929年,对已经23岁的青年罗元贞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经同乡伍扬俊同志(共产党员)的介绍,他就读于许德珩先生主办的社会学院。当时有许多进步学者、著名的民主人士、左翼作家甚至是秘密共产党员任教于该院,如邓初民、冯雪峰、王学文、冯力超等就曾在那里任教。罗元贞先生在那里多次见过鲁迅,亲耳聆听过鲁迅的教诲,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学习了《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同时还学会了日语。

1931年春,罗元贞先生来到北平,就读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几经风雨,1935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开始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涯。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先生回国任《时事日报》总编辑。1939年初,北京大学邀请他去任教。1946年春,中共和谈代表叶剑英将军抵北平,先生即去拜访, 受到热情接待。后来,先生还曾把他的部分诗作寄给叶帅及茅盾等旧识互相切磋。

随后几年,罗元贞先生在长春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东北师大任教。1952年春,时任山西大学校长的邓初民先生,将罗元贞教授从东北师大调来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授。从此以后,先生一直在山西大学工作,直至去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山西大学。

罗元贞先生一直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上辛勤耕耘。他热爱教育工作,德智体并重,教书育人,成果颇丰,可谓桃李满天下。

到山西大学历史系工作以后,他曾担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那时,新生的山大朝气蓬勃,面貌一新,名流荟萃,罗元贞先生以更大的热情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之中。

罗先生认为,大学教授应该政治思想好、工作态度好、教学效果好、业务水平高,能编写有水平的讲义,发表有水平的论文或著作,能做有水平的专题报告,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文科教授应该掌握本国的古汉语,有培养研究生的能力。罗元贞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按照他心目中的大学教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罗先生为历史系、中文系、外语系等开设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史、日语等多门课程。他尤其精通中国古代史,这门课程号称通史,上下数千年,特别难讲。而先生则一人从头到尾,上起原始社会,下迄近代,讲过数遍……先生认为大学文、史两系要给学生开设外语课程,并且结合自己所长,亲自培训外语教师,后来又在自己带的研究生中,亲自教授日语。

改革开放以后,先生再次焕发了青春,以古稀之龄亲自带研究生。1988年,先生83岁高龄离休时,还带出了最后一届研究生。笔者在读研究生时, 师从先生门下,受业三年,亲耳聆听先生的教诲。这些教诲,至今已逾十余载,仍历历在目。

罗元贞先生治学严谨、刻苦,在科研上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著,在学术上的贡献非常突出。

第一,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建树颇多,曾发表过许多有独立见解的论文,对隋唐史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武则天的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在1951年9月22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武则天问题批判》,是我国第一篇正确评价武则天功过是非的文章,文章发表后,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另外,罗元贞先生虽然不是山西人,但他把自己学术生涯的大半辈子贡献给了山西的教育事业,他对山西、对太原的感情很深,并以诗答曰:

行路难分性远游,况吾八十几春秋;

迎具祖国山河丽,更喜诗朋乐唱酬。

第二,在诗词方面有很高造诣。先生非常精通中国的古典诗词,这不但体现在他对古典诗词有很深的研究和体悟上,而且他还是一位颇负盛名的诗人。至今,在海内外都广为流传着有关“一字师”的传说。

据说事情是这样的:1952年元旦,先生给毛泽东主席寄去一信,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包括光荣牺牲的无数将士),为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蒋家王朝,解放了旧中国,建起了新中国,深表谢意。并附上一页说,“我爱读《毛泽东诗词选》,已能全部熟背。我认为,七律中间四联,是两副对联,特别要讲究,要力求工整,最忌重字。今主席《七律·长征》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崖暖’,和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浪字相重,颇为刺目,可否 改为‘金沙水拍’?”令先生没想到的是,元月5日,邮递员送来一个特大信封,左下角印着“中共中央办公厅”,打开一看,里面有个未封口的白色小信封,装着一张八行短信,是毛泽东主席亲自用毛笔写的回信!不久,先生从东北师大调到山大历史系任教,所以这两校都有许多师生知道先生建议毛主席改诗之事。后来,毛主席在《七律·长征》自批道:浪拍改为水拍,“这是一个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此事经多家媒体披露,为海内外人士所熟知,这就是有关“毛泽东的一字师”的由来。不过,后来先生曾多次讲过,对此“殊荣”,愧不敢当。

由于在诗词领域的极高造诣,他在全国的诗词楹联界享有盛誉,曾先后受聘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以及全国各地二十多个诗词学会、诗社、联社的顾问,还被聘为美国纽约四海诗社的顾问,将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这朵奇葩进一步发扬光大。

第三,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先生对古汉语、现代汉语和日语都有很深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先生就著有《错白字考查》一书。后来又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论著,如《应正确使用祖国的文字》(《山西青年》,1980年第5期)、《要维护祖国语文的纯洁和健康》(《山西青年》,1980年第11期)等。

第四,由于有良好的古文与古诗基础,先生对于诗文字句的优劣正谬特别敏感,容易发现问题,且直言不讳。那几年,报上常说“使用知识分子”“合理使用知识分子”,先生一看,心里不是味道,于是给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宣部部长的邓力群同志去信,信中说:“古来说‘使用工具’(家伙)‘使用牛马’‘使用奴隶’,而今在尊重知识分子声中,竟说‘使用知识分子’,太不礼貌,太不文明了!应该改成‘任用知识分子’。”中宣部新闻局于1984年3月10日向全国新闻单位通报:“山西大学教授罗元贞最近来信提出:使用知识分子的说法,不如改为任用知识分子好。邓力群部长阅后,批道:可以。以后新闻单位不要再提使用知识分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先生一生从教,桃李满园,凡受业于他门下的学生,都对罗先生的爱国情操与高风亮节深有体会。当他听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祖国有期, 一口气连赋两首诗,抒发自己的期盼之情:

国耻百年已有奇,香江无母叹无依。

中英签约普天庆,合浦珠还喜可期。

因地权宣决胜筹,一邦两制创新猷。

传来喜讯人心热,内外繁荣更上楼。

先生一生坎坷,但他从不怨天尤人,而是乐观豁达,自强不息。所以在80多岁高龄时,仍然精神旺盛,思维敏捷,连续几年被评为“山西省健康老人”。罗元贞先生是一位深受敬仰的老教授,他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辛勤耕耘。正是由于有了像罗元贞教授这样许许多多享誉海内外的老师、学长,山西大学历史系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这样的办学规模。缅怀先哲,展望未来,饮水思源,心潮澎湃,我们祝愿母校昂首阔步,不断开拓进取, 开创山大的美好明天。

作者简介:王永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师从罗元贞先生攻读隋唐史专业

关闭

null

版权所有2022©山西大学国内合作与交流处| (晋)ICP备05000471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030006|电话:86-0351-701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