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江地先生早年参加抗日战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山西大学历史系执教,直到1992年去世,长达36年之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大学子,并且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国内最负盛名的一代捻军史研究专家。
投笔从戎,道路坎坷
江地(1921年9月—1992年1月),原名李广澎,山西省沁水县中村镇人。江地满一周岁的时候,父亲病逝,幼年丧父的江地,与祖母、母亲和兄长、姐姐们一道,在李家大院度过了艰辛的童年。他在阳城中学读了一年的初中,再到晋城的崇实中学读了一年半初中。
1938年3月,江地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和牺牲救国同盟会翼城中心区联合举办的青年抗日救亡训练班,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江地被组织上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成为第五期五大队的学员。1939年8月,江地到刚刚成立的沁水县委报到,化名李唯琦,担任县委秘书和县委青年部长。此后,坎坎坷坷,屡遭挫折。
锲而不舍,自学成才
江地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然而他注重实践,能找准方向,重点突破,锲而不舍。他的学术成就,已经成为20世纪山西大学的骄傲和自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地来到了省会太原的山西工农速成中学教书。他教语文,也教历史和政治,后来以讲授历史课为主。因工作需要,他产生了编写中学教课用的中国近代史课本的想法。凭着工作热情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不停地借书、读书、抄书,学着写讲义,学着写论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次次地尝试,终于在抄写的过程中,有了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将中国近代史的脉络基本搞清楚了,可以说是在专业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结合自己在革命队伍中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编撰了一本20多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讲义。凭着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他终于闯过难关,迎来人生道路上的柳暗花明。
1952年的春天,江地开始重新编写中学近代史课本,此刻他对太平天国时期的捻军产生了兴趣,这是他治学道路上的一次突破。当时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专家学者,对与太平军并肩作战的捻军大都是一笔带过,没有人重视或者说还没有人来得及对捻军进行系统的思考研究,许多问题都无法说清楚。于是,江地萌生出全面研究捻军史的想法,并迅速付诸行动。经过一年的努力,他按时间顺序编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关于捻军的专门章节。随后,他边写作边学习,几个月之后,就将捻军史初稿扩展到了10万字的规模。与此同时,江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成一篇约8500字的文章《皖北根据地失守和沃王张洛行殉难——捻军小史的一节》,寄给《光明日报》。这是江地在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是他生前始终怀念的一段记忆。那时,《光明日报》委托邓广铭、荣孟源和周一良三位著名学者负责史学副刊的稿件,荣孟源先生负责中国近现代史稿件的审读。荣先生看到江地的处女作后,用史学家的敏锐眼光发现了论文的价值所在,稿件寄出的三个星期后见了报。《光明日报》1953年8月8日的史学栏目,江地的署名文章几乎占据了整整一个版面。对于一个步履维艰的自学者来说,这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我们不难想象。正是因为当年荣孟源先生的慧眼识珠,史学界此后有了一位闻名全国的捻军史专家。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江地先生与荣孟源先生保持了很好的友情。江地尊重这位不拘门阀、扶持新人的史学前辈,荣先生赏识这位才识俱佳的史坛学人。
江地早期作品都是在国家顶尖级的学术刊物或国家一流的出版社出版。最早发表在《光明日报》和《历史研究》这些最高级别报刊上的学术论文,奠定了江地在中国近代史领域的地位。之后,他相继写出《论太平天国西北战争》《论后期捻军战争》《论西捻军的抗清斗争》等系列论文,其中《论东捻军的抗清斗争》,发表在1954年第5期的《历史研究》上。1956年,三联书店出版了江地的第一本史学专著《捻军史初探》。就在这一年,江地来到了《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同时开始在历史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到山西大学工作的第一个十年是他学业不断进步、知识结构不断拓展的十年。1963年,江地又发表了《论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关系》,他的才识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
笔耕不辍,著作丰厚
江地在捻军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近代史领域的许多空白,又丰富了近代农民战争的研究,他的学术成就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一致好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地先生关于捻军史的论著达到了百余万字,他发表的捻军史论有几十篇,出版的捻军史论著有5部之多。1981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捻军史论丛》;1985年,齐鲁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捻军史调查与研究》。这一系列专门研究捻军的著作是迄今为止国内捻军史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成就,这些著述也奠定了江地先生捻军史首席专家的坚实地位。
江地先生涉猎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泛,除了捻军史研究使他成为国内最有名的捻军专家外,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有《阿古柏运动的性质》《论太平天国北伐战争》《牺盟会、决死队和十二月政变》《山西辛亥革命》《抗日根据地在山西的建立和发展》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地先生在整理过去一些著述的同时,不断推出史学新作。他参加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有关条目的编写,并在《社会科学战线》《山西大学学报》《历史教学》等全国有名的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颇有分量的史学专论,他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江地先生的捻军史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日本、美国、苏联、法国、波兰、新加坡、荷兰等国家,不断有人援引他的观点。比如,美国纽约霞浦有限公司出版了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裴宜理的论著《中国人对于捻军起义的看法》,其中收录了江地的《论捻党》和《关于捻军正名问题》两篇论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江地先生在山西大学历史系执教30余年,学生遍布大江南北、九州内外;几十年间,所开课程以中国近代史为主。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开始指导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近代史、清史、捻军史和太平天国史、山西地方史、史学专著研究、研究方法指导、论文指导等。江地自己说过,年轻的时候,他在山西大学每周讲授8个课时,年年如此,中间几乎没有间断过。待到年逾花甲以后,给本科生授课少了一些,又带上了研究生。山大历史系听过中国近代史课的学生有数**之多,不少人认为,江地是他们印象最深的先生之一。江地先生对自己的学生不摆架子,不讲亲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他的授课方式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既轻松有趣又严肃认真,许多学生至今都对江地先生的授课内容记忆犹新。江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就步入史学界赫赫有名的少数专家行列,全然一副意气风发的学者模样,非常富有感染力。
江地从1978年开始兼任大量社会职务,因此社会活动较多,要挤占一定的时间,但他遵循不耽误课的基本原则,有时要外出开会,他常常是会议结束后便立即返校;有时早晨下了飞机、火车,还要赶到学校上课;因开会耽误的课他都想尽办法补上。他无疑是山大历史系的一名责任感、使命感极强的优秀教授。
先生人品高洁,学问渊博,他勤奋的治学精神、谦逊的做人态度,是史学界的骄傲,江地先生的等身著述也已成为山西大学一笔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孙丽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曾师从江地先生攻读中国近代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