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大学堂走出的山大人——山西大学校友故事》文集
陈贵和(1895—1969),字礼斋,山西灵石人,音乐家、教育家。先生出身寒微,9岁丧母,21岁丧父。他从小聪颖好学,17岁时,考入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1916年毕业后到运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师。1926年,陈贵和通过集资筹款创办了运城菁华中学,自任校长,兼任音乐、数学教师。1932年考入山西大学,同时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省立第一师范和山西大学附中兼任音乐教师。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陈贵和弃笔从戎,就职于国民党军官教导团第二团,后在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宣传部部长、共产党员宋劭文的推荐下,出任平遥县抗日县长。平遥沦陷后, 他奉命组建晋南抗日游击队,1938年担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政治宣传队总领队,率领政宣队在晋西南一带四处进行抗日宣传,并亲自创作、演出了许多节目。陈贵和结交了多位共产党员,心向延安,暗中将政宣队的一些进步青年送往延安,因此被阎锡山以“政治走私”之罪撤职。1941年任山西省立第二联中校长(驻陕西宜川)。抗战胜利后,陈贵和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 没有追随阎锡山政府回到山西,而是举家迁往西安,在西北中学、晋兴中学等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西安工农速成中学等校任教,并从事歌曲创作,被选为陕西音乐家协会理事,退休后从事乐器修理工作。
陈贵和于1932—1936年在山西大学读书。由于这一时期山西大学学籍档案毁于抗日战争之中,其学籍材料已无从查询。只在《山西大学同学录》(1902—1937)中,可以看到陈贵和的名字以及简单的信息。根据该书第27页的记录,陈贵和为文学院学生,字礼斋,籍贯灵石县,住址为“本县城内学宫巷本宅”。
陈贵和37岁时才考入山西大学。此时,他在运城创办的菁华中学已经有10年的历史,而且教学质量很高,声名远扬。他之所以要报考山西大学,据说是因为当时出台了一个规定,中学校长必须要有大学的学历,所以他克服种种困难,把校务工作交给别人,自己来山西大学读书。在山西大学读书,是陈贵和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读书期间,正是“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到“七七事变”中间这几年。山西大学师生在此期间组织各种抗日救亡活动,陈贵和也积极参与其中。他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员杜任之教授组织的各种活动,结交了杜任之(1905—1988)、戎子和(1906—1999)、宋劭文(1910—1994)、张友渔(1898—1992)等共产党人,并将自己14岁的长子陈晓送去参加共产党(陈晓参加了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35年日本企图推行“华北自治”,分裂中国,全省学生成立了讨逆救国联合总会,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喊出“打倒汉奸及一切卖国贼”“誓死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陈贵和也是这次行动的积极分子之一,而且被选为“山西大学讨逆救国会”宣传部负责人。基于陈贵和坚定的爱国信念和组织能力,宋劭文1937年还推荐陈贵和担任平遥的抗日县长。戎子和晚年为纪念老友题词,称陈贵和为“爱国先驱”。
陈贵和作为音乐家的生涯是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的,毕业时因学业优秀、品格端庄而被推荐到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担任音乐教师。民国初年是学堂乐歌的兴盛年代,陈贵和也是在学堂乐歌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人,对音乐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接触到新的音乐、新的歌曲、新的乐器,在音乐艺术方面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他学过许多中外乐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擅长钢琴、手风琴、二胡、筝、唢呐等乐器,但最拿手的应该是风琴,据说在全省的风琴比赛中曾荣获第二名。
陈贵和不仅擅长乐器演奏与表演,对歌曲创作,更是情有独钟。他除了热心教学,还钻研音乐理论,在学校组织了“音乐研究会”,在24岁时就编辑出版了《高小国民唱歌集》(上、中、下三集),他在“编辑大意”中说,歌曲要“激发爱国思想,鼓励尚武精神”,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实利、美感”意识。这本《歌唱集》不久再版发行,可见在当时的影响力。另外,他还出版有《鼓号谱》一册。在抗战中,他带领政宣队还组织出版了《抗战剧本选集》和《西北号角》等作品。
陈贵和一生有许多音乐创作,但可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量作品都没有留存下来。就目前幸存的作品来看,有抗战之前的歌曲,如《实干歌》;抗战主题的歌曲较多,如《辽东泪》《告我亲爱同胞》《杀敌歌》《向前进》等;有校园歌曲,如《菁华中学校歌》《桃李迎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作品有《大炼钢铁之歌》《英雄向秀丽之歌》等。陈贵和既是词作者,也是曲作者,创作了大量的歌曲。这些歌曲的歌词明快、阳光,曲子也流畅、清新, 抗战歌曲则慷慨激昂、铿锵有力。从这些歌曲可以看出,陈贵和的歌曲艺术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表达了他忧国忧民或教书育人的情怀,也体现了他的高超艺术修养。
陈贵和的艺术修养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学生回忆道,陈老师弹琴时,“神态安详,俯仰自如,两手轻捷地在键盘上飞动,发出优美、和谐、悠扬悦耳的琴声,出神入化,引人入胜”。许多学生到了老年仍能清晰地记起陈贵和老师的歌曲作品,现存的作品大都是靠学生们的记忆而保留下来的。菁华中学校歌是学生们十分喜欢的歌曲,歌词是:“壮志待谁酬,担荷千秋,菁华采撷贵诚求。敬业乐群方有益,在慎交游。按级励前修,百尺竿头,不恒其德最堪羞,共挽狂澜凭毅力,砥柱中流。”不但曲子优美上口,歌词也典雅而有深意,具有激发斗志、励志向上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陈贵和的歌曲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他像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面对日本侵略者,怀着家国之恨,满腔热血,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一位政宣队的队员回忆说,陈领队“既是行政领导,也是艺术权威,既会作词,更善谱曲。往往在驻地的大院子里或打谷场上,队列前摆着一架风琴,给全队讲乐理课,教识简谱,或边唱边弹琴,教唱他新创作的歌曲。随着悠扬的琴声,伴着他浑厚的男中音,边教唱边改动。通过教唱修改,一首首新的抗战歌曲就诞生了,随后很快便会在吕梁山的学校军营、村村寨寨流传开来”。
作为音乐老师,作为校长,也作为领队,他培养了一批人才,运城及周边地区许多音乐教师都是他的学生。学生中也出了不少著名的人物,比如运城第二师范附小的学生路纪宇(1917—2013),后来任太原市民政局副局长;菁华中学的学生裴丽生(1906—2000),后来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政宣队队员林丰(1919—2006),后来进入陕北公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政宣队队员白凌(1921—2017),后来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和中央歌剧院党委书记。
这些曾经的学生和晚辈,终身铭记着老师的教诲及其艺术成就,并撰写了不少纪念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名为《弦歌百代——陈贵和先生纪念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民革山西省委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蓼源先生是陈贵和的忘年之交,他晚年评价陈贵和先生说:“以其艺术天才和音乐素养,谱写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弘扬了民族精神,鼓舞了抗战斗志,振聋发聩,为广大革命青年和群众所欢迎,在山西革命音乐史上留下了永难磨灭的篇章”。
作者简介:陈洪捷,陈贵和先生之孙,北京大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