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参议院议员中央选举会,将山西大学校列入国立范围,称国立第三大学,规定凡在山西大学校本科毕业,以其所学任事满三年或曾任校长及教员满三年者,即有参与选举参议院议员的资格。8月,高时臻校长辞职,赴北京担任众议院议员,教育部任命王录勋为校长,聘王宪为工科学长;文科学长郭象升辞职,张籁充任;预科学长由苏体仁充任。因铁道收归国有,省内将无重大工程项目,从学科学生出路考虑,将暂停土木工学门的招生,而工科重点放在机械、采矿冶金学门。本年,有工科机械工学门第一班、预科一部第三班、二部第五班学生共81人毕业。添招法科法律学门第四班,工科采矿学门第三班,机械工学门第二班,预科一部第七第八班、二部第十第十一班,在校学生492人。
1919年有文科国文学类第一班,工科土木工学门第二班、采矿学门第一班,预科一部第四第五第六班、二部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班学生共274人毕业。开办文科英文学类,招第一班,法科政治学门,招第一班;添招工科机械工学门第三(3年制)第四班,采矿学门第四(3年制)第五班,预科一部第九第十班、二部第十二第十三班。本年,学校特设预科保送乔启明、王绶等18人人南京金陵大学协和医学校学习。在校学生500人。
1920年有文科国文学类第二班,法科法律学门第二班,工科土木工学门第三班、采矿学门第二班,预科一部第七第八班、二部第十第十一班学生共140人毕业。添招文科国文学类第三班,法科法律学门第五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五班、采矿学门第六班,预科一部第十一第十二班、二部第十四第十五班。本年,工科教授王孟由教育部公费派往美国留学。在校人数670人。
1921年有法科法律学门第三班,工科采矿学门第三班、机械工学门第二班,预科一部第九第十班、二部第十二第十三班学生共191人毕业。添招文科国文学类第四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六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六班、采矿学门第七班,预科一部第十三第十四班、二部第十六第十七班。在校学生811人。
1922年有法科法律学门第四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三班、采矿学门第四班,预科一部第十一第十二班、二部第十四第十五班学生共279人毕业。添招文科英文学类第二班,法科政治学门第二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七班、采矿学门第八班,预科一部第十五第十六班、二部第十八第十九班。在校学生874人。
1923年有文科英文学类第一班,法科政治学门第一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四班、采矿学门第五班,预科一部第十三第十四班、二部第十六第十七班学生共315人毕业。添招文科英文学类第三班,法科法律学门第七班、政治学门第三班,工科土木工学门第四第五班、采矿学门第九第十班,预科一部第十七第十八班、二部第二十第二十一班。在校学生946人。
1924年按教育部《新学制》,预科停止招生,有文科国文学类第三班,法科法律学门第五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五班、采矿学门第六班,预科一部第十五第十六班、二部第十八第十九班学生共246人毕业。添招文科国文学类第五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八班、政治学门第四班,工科土木工学门第六班、采矿学门第十一班,工科开办电气工学门,招第一班。在校学生864人。
1925年应全省中学生要求,遵山西省公署令恢复预科。有文科国文学类第四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六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六班、采矿学门第七班,预科一部第十七第十八班、二部第二十第二十一班学生共298人毕业。添招文科国文学类第六班,法科法律学门第九班、政治学门第五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八班、采矿学门第十二班、电气工学门第二班,预科一部第十九班、二部第二十二班。在校学生788人。
1926年有文科英文学类第二班,法科政治学门第二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七班、采矿学门第八班学生共151人毕业。添招文科英文学类第四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十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九班、采矿学门第十三班,预科一部第二十班、二部第二十三班。在校学生804人。
1927年有文科英文学类第三班,法科政治学门第三班、法律学门第七班,工科土木工学门第四第五班、采矿学门第九第十班,预科一部第十九班、二部第二十二班学生共266人毕业。添招文科英文学类第五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十一班、政治学门第六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十班、采矿学门第十四班,预科一部第二十一班、二部第二十四班。在校学生756人。
1928年有文科国文学类第五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八班、政治学门第四班,工科土木工学门第六班、电气工学门第一班、采矿学门第十一班,预科一部第二十班、二部第二十三班学生共221人毕业。添招文科国文学类第七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十二班、政治学门第七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十一班,采矿学门第十五班、电气工学门第三班,预科一部第二十二班、二部第二十五班。在校学生801人。
1929年有文科国文学类第六班,法科法律学门第九班、政治学门第五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八班、电气工学门第二班、采矿学门第十二班,预科一部第二一十一班、二部第二十四班学生共222人毕业。添招文科国文学类第八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十三班、政治学门第八班,工科土木工学门第七班、电气工学门第四班、采矿学门第十六班,预科一部第二十三班、二部第二十六班。在校学生837人。
1930年有文科英文学类第四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十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九班、采矿学门第十三班,预科一部第二十二班、二部第二十五班学生共l84人毕业。添招文科英文学类第六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十四班、政治学门第九班,工科土木工学门第八班、采矿学门第十七班,预科二部第二十四班、二部第二十七班(1931年时改为附属高中四二制文科第一班、理科第一班)。在校学生923人。
1931年有文科英文学类第五班,法科法律学门第十一班、政治学门第六班,工科机械工学门第十班、采矿学门第十四班,预科一部第二十三班、二部第二十六班学生共235人毕业。添招文学院英文学系第七班、国文学系第九班,法学院法律学系第十五班、政治学系第十班,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第十二班、采矿学系第十八班,附属高中三三制普通科两班即附属高中第一、第二班。在校学生982人。
山西大学校时期,本科专科预科共有学生3442人毕业,如加上原中西斋民国初年毕业的129人,则为3571人,其中文科265人,内有国文学类148人,英文学类117人;法科597人,内有法律学门384人、政治学门213人;工科696人,内有土木工学门94人,机械工学门191人,电气工学门62人,采矿学门250人,工科专门部99人;预科毕业生1884人,一部为1153人,二部为731人。在校人数逐年上升,从民国初年的142人,到1931年的982人,初步形成了文、法、工三科二学类六学门的一所综合大学完整体系,为适应西北与京津地区的需要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更为山西的教育文化、工矿企业、政治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西大学校时期,除1917年将原大礼堂前的花园拆除并修建工科教学大楼外,学校占地面积仍同辛亥革命前,计有城东杨家园校园一处80亩、城内侯家巷校址两处129. 4亩,共209. 4亩。主要建筑物有大礼堂、工科教学大楼(主楼)、文科法科教室、图书馆、办公室等共有房屋602间。图书馆藏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各类图书11617种,115701册,价值107869元。实习工厂机械设备、各科试验仪器、测量仪器、标本共9885件,价值129328元。校具11522件,价值24122元。
主楼西北方的四、五进大院即山西大学校文科,内院正庭配房各五间是学长办公、独身教师住宿之所,再往北走,是一字排三道过庭,左右均为文科教室,再往北,还有厢房院牌坊大门。文科院最北边是一座小规模的文庙。文法学院与预科的教室共69间,文学院与预科教室在文学院的大院里,法学院教室则在东北面法学院大院内。文科第一任学长为郭象升,1918年赴京任第一届国会议员与清史馆纂修。张籁由预科学长继为文科学长,从此,执掌文科达二十年,于文科发展出力尤多。文科分国文学类与英文学类,国文学类注重小学、考据、经学,英文学类则以英美方式进行教学。张籁十分注重师资的质量,国文学类多聘用国内一流学者担任教授,先后有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馆第一任代理馆长福建长汀江瀚主讲诗学经学,章太炎弟子“南黄北李”的黄侃与李镜蓉主讲文字学,前清进士、户部主事、署吉安府知府参议院议员易顺豫讲词章学与中国史,北京师范学校校长、北大文科学长夏锡棋讲美学言语学,壬午科解元王瀚曾讲国文,直隶南宫刘登瀛、浙江桑潆之、山西夏县狄楼海讲国文、词章学等;英文文学类教授多用英美大学毕业的学士硕士博士,且多为英美人士,如英国人魏礼模、麻泼司、安汝智、章瑞勋、富尔施、麻泼司太太、师格非等。到30年代改为文学院时到30年代改为文学院时,英文学类又聘有一些留学归国的人员任教授,如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徐士瑚、柏林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毕业的周传儒、英国卫斯康大学硕士朱启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史景苏、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士杜任之等。张籁除主持文科事务,始终以教学为己任,在讲授经学诗文时,常口若悬河,旁征博引,最使学生们感兴趣的,是他所主讲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籁十分爱惜人才,对优秀的学生特别关照。英文学类第一班学生续俭学习勤奋,但家境贫寒,张籁便让其在科里打印英文讲义,以解决生活所需费用及学习用具。文科办公室前的四根柱子上有四块瓦形木版,上刻着张籁自撰自书的两副楹联:一是“史学冠中华汉宋以来两司马,经传昭万世商周以上两尚书”;一是“圣教以大同为归佛耶果普渡颛蒙即素王亦授作知己,吾道非空谈可补汉宋等高植门户愿我辈勿自命传人”。前联为明示山西国学光荣传统,后世当继承发扬以光大,而后联则为暗示文科将包融万象于中西文化为一体,并不拘守一家之见,外为中用之意,可知张籁作为学长之胸襟。1920年5月,新共和学会曾邀请张籁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演。对于学生不满意,教不热心,不论是谁,张籁都毫不顾及情面,决而斥退之。在这时期中,也因斥退一些不称职的教师而在校中传为佳话。文科英文学类第四班毕业生李文郁(棣华)考取了燕京大学研究院,解放后,由周总理亲自提名担任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学校改学院后为副院长),成为新中国外语教学主要领导人之一;国文学类第二班毕业生田润霖,1920年又考取了北大哲学系,获文学、哲学双学士,并成为古文字学专家,解放后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他们都是这时期的文科学生。文科教师也是承担预科一部(文)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