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王文光利用赴南京探亲之便,由中央大学刘王立明与上海的民盟中央委员周新民介绍加入民盟,并接受民盟中央任务,在太原组建地下民盟。他返回太原后,即与杜任之、李毓珍组建了民盟,王文光总负责,杜负责组织,李负责宣传,又发展了成恒长、季陶达,以后,又逐渐发展了山西大学学生黄志伦、郭彬才、王涛、巩象巽、高效曾、高绍曾、马作楫等。王文光又将民盟山大支部扩大为民盟太原支部。学校的民主力量逐步增长,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和地下民盟等进步团体的带动下,山大校园开展了一系列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
1947年5月,由王文光、季陶达、何泽宝等发起,成立了山西大学教授会,杜任之为理事长,王文光等为常务理事。山大教授会通电全国各大学教授会倡议组织全国教授联合会。7月,全国教授联合会在南京成立,王文光、张秉仁代表山大出席了会议。
10月,平津京沪等地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正如火如荼,民主革命斗争的形势鼓舞着山大学生。文法工医四院一年级学生入校以来,未领到任何公费,许多同学连一天三餐窝头的伙食也难以支付。一天晚上,一年级学生高履云、高明远、张志义、李书麟等商议决定罢课,为防止抓捕代表,全体同学在一张大白纸上照着画就的圆周签名。第二天,一年级全体学生为要求“公费”罢课了,课堂空无一人,事件震动了全校,训导长张瑜与国民党区分部的人警告学生,从而更激起广大师生的愤慨;校方恐全校性罢课发生,在一年级学生罢课四天之后,分发了公费,同学们称这是“自陕西韩城返并以来山大的第一次而且是获得胜利的民主运动”。11月下旬,因物价飞涨。一袋面由原先30万元涨到110万无,教职员生活难以维持,山大校方多次向教育部请求按平津各院校通例配售实物差价,教育部及省当局都不予理睬,在山大地下民盟发动与教授会全体教授开会后决定举行反饥饿罢教。12月1 日,教授宣布集体请假,在宣言中指出:“物价腾涨,朝暮不同,恃薪俸度日,感受困苦,全国皆然,而处境特殊,太原为甚!”此消息通过《国民日报》、《复兴日报》、《民众日报》传遍全国,也震撼了死气沉沉的太原,学生自治会宣布全校学生罢课支持教授罢教运动。12月2 日在山大校园召开的在太原各报社通讯社记者招待会上,王文光教授坚定指出:“今为避免此西北最高学府的解体,为解救千百优秀青年失学之危机,为扶持国家此一线文教科学之原气,为挽救全体教职员及家属濒于冻馁之末路,全体教授决议忍痛集体请假以示呼吁,并以最大决心,直到合理解决时为止!”教授薛耀庭、徐光达、董季兰、杜任之、郭进才、陈超等也慷慨陈词,抨击国民党发动内战,使人民无法生活、学生无法上课,表示了不达目的誓不复教的决心;学生自治会代表刘蕴宽、职员代表杨树屏、助教代表倪育章纷纷表示支持教授行动。这场由教授罢教引起的运动,实际上成了全校师生的总罢教罢课运动。国民党、三青团与同志会指令山大的组织破坏罢教运动,他们写黑信恐吓进步师生,全校广大师生与他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部分国民党、三青团员也加入了罢课罢教的运动中,并将梁化之给山大同志会负责人的密信,公布在“民主墙”上。这场运动持续到12月 18日,徐士瑚校长从南京回校后转告教育部已应允解决并与省政府各拨出一部分款项补助教职员,教授与学生方同意复教复课。
年底,在罢教胜利声中,一天晚上,由校文涛诗社马作楫、洪耶、高履云、郭健、崔汉章、李文玺等50余学生,在主楼西半部一层的教室里举办了首次校园文艺欣赏会。王文光、杜任之、李毓珍、郝树侯、李万杰等也出席了晚会,王文光、李毓珍分别朗诵了拜伦与普希金的诗,北平抵并的李浪光介绍了北平文艺界动态,并演唱了《青年舞曲》。山西导报记者即席唱起了平津学生运动中正流行的民主歌曲《茶馆小调》。至夜很深,人们还能听到高履云同学朗诵马作楫所作的诗——《长城》。事后,训导处多方打听出席晚会的人员名单,但没有一个人告诉他们。
12月,为扑灭与镇压山西大学师生的民主力量,太原市长白志沂准备在学校推行阎锡山罪恶的“三自传训”运动,遭到了师生强烈的抵制与反对,使学校免受了一场大灾难。
1948年1月,李毓珍教授与学生马作楫办了一个小型诗刊《北风》, 作为当时地下民盟宣传民主、自由,宣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机关刊物,撰稿人除王文光、马作楫、杜任之、李毓珍、郝树侯等校内人员外,还有来自校外的、西北、平津、上海进步诗人作家写的稿件,如白石 (田际康)、谷风 (牛汉)、张颌、闻杰、孙艺秋、高杰、了然等。在此期间,地下民盟出版的进步读物还有李毓珍翻译的《莱蒙托夫诗选》、马作楫的诗集《忧郁》。
5月,李毓珍因在《复兴日报》上撰写进步言论的文章,竟在首义门城门口遭到特务毒打,杜任之发动教师同学罢教罢课声援,迫使当局对此事进行了妥善处理。6月,《北风》由于受到阎锡山当局的警告出版至7期停刊,李毓珍、王文光教授被迫先后离开了学校。6月,晋中战役开始,太原正在被人民解放军包围之中。阎锡山从1947年起就让全市人民签名,现又开始实施其“保卫太原总体战”方案,大中学校学生很可能将被充当炮灰。经济系三年级学生马华和同学们酝酿迁校事,并代表同学向教育部驻山大会计主任徐秀溪要求增发公费,遭拒绝。6月 30日,按常例7月份伙食费早应发放,但至此仍无音讯,马华与四灶伙委商讨第二天集体采取行动。
7月 1 日晨,当同学们来灶上吃饭,马华向同学们说明了与徐秀溪交涉及伙食费情况,激起全体同学愤怒,300余同学一齐向徐秀溪住处奔去。由于徐态度蛮横,被同学们推倒,徐急奔向校长徐士瑚院。杜任之教授闻讯赶来与徐士瑚校长商议,中午,徐宣布给同学增发一倍半公费,并让总务长上街购熟食让饥饿的同学就餐。7月 2 日,由于有了迁校费用,马华召集全体同学开会,选出了迁校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华,副主任委员高波、黄志伦、穆永茂、洪耶,委员崔精一、赵钟奇、郭斌才、高明远、吕维翰、高效曾、张梦兰、邵文华、李文玺、毕士奇、梁敬阁、郭健、李全希、武克让、吴圣殿、王若。委员会下设联络、交通、生活管理、文书四股,一方面报南京教育部备案,请续拨公费并增拨迁校费用,一面函告平津各大学、华北学联,争取各方支持,并面请徐校长通知教职员迅速迁平。马华、洪耶、高波去见阎锡山要求派出飞机,阎同意了学生的要求,并让教育厅长刘逢炎给傅作义写信帮助解决山大学生住处。从10日开始,学生分批乘飞机离开太原。到北平的学生,立即以阎锡山的名义住进东四七条阎公馆,并占用了大部分房间。
刚抵北平的山大同学,即投入了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和争取民主的运动行列。他们派出代表前往铁狮子胡同悼念“七•五”**件中的东北院校死难同学,又派出女同学带着慰问品与鲜花分头去协和、同仁医院慰问事件中受伤同学。在华北学联统一领导下,山大同学与北大、清华、燕京、东北大学、长白师院等院校学生举行联欢、学术报告会、体育比赛、游园活动。7月 17 目,他们又应邀参加了北大学生自治会举办的纪念聂耳晚会,北大学生与山大学生共同畅谈抱负与理想,北大女生表演了《捣冰舞》,各院校演出了精彩的节目。山大40余名歌咏队同学在郭健的指挥下登台演出了山西抗战民歌,得到全场的热烈掌声。那天的晚会,是在北大同学愤怒谴责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号召全体学生团结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讲演声中,在万人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结束的。
为争取找到固定场所,以便暑期后开课,马华与迁委们到处奔波,终于见到了傅作义。傅答应让山大学生自己去找,只要是公家的、暂时无人占用的、能够住下同学们的庭院即可,并将此意见告知北平市政府。根据有关信息以及杜任之在查看中南海后,迁委作出了迁往中南海的决定。卜士芬将此事请示了北平地下党,地下党要同学们时刻提防敌人的镇压行动。8月 12 日,山大同学成功地强行搬进中南海勤政殿,但被北平当局派出的军警包围。在那些日子里,在外边的同学千方百计给中商海的同学送食物,中南海的同学则坚持斗争,在瀛台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说明事实真相。迁委会发表了《告各界同胞书》, 指出:“今日国家内战不止,人民生死于虎口,逼迫我们于此地,谁要我们不能读书而流亡北平呢?如果当地政府及社会贤达之士,能给我们同情的援助,我们又何敢固执我们的意见?”并发表《告全国同学书》,号召团结一致,共同斗争,反对独裁。在此同时,同学代表去北京市政府进行谈判,当刘瑶章市长拍桌子要学生们退出中南海时,山大同学代表也站起来拍着桌子说:“为了学习和上课,我们决不退出中南海!”山大学生强占中南海的行动,轰动了北平,也传遍了全国,《大公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报都刊载了这个消息。当时,华北解放区的人民广播电台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在此期间,蒋介石通过在中南海设立的特种刑事法庭,先后传讯北平高校进步师生。傅作义则分别向南京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和太原山西大学校长徐士瑚连续发电,请迅速派人赴平解决山西大学问题和到北平管理学生。徐校长奉教育部令,派张瑜和陈超率40余职工抵平,下令解散迁委会,并宣布傅作义已拨山大张家口王府一座,作为山大临时校舍,9月份生活费在张家口发放。《世界日报》、《益世报》、《大公报》上刊登山大去张复课和教育部开除所谓“七一”闹事学生马华、洪耶、郭斌才、高效曾、王安重、黄志伦的消息。9月初,山大学生乘汽车离开了瀛台,登上了七辆贴着“国立山西大学”专列的货车往张家口去了。在杜任之等帮助下,马华转学到华北学院经济系四年级上课,黄志伦、郭斌才、王安重化装成商人通过封锁线到达解放区。
张家口的校址,是日伪时期德王府邸,规模宏伟,抗战后划为察绥物产陈列馆,分前后两院,两院皆为两进庭院,均为平房,但这里对于380名山大学生来说尚显狭小,若做教室无宿舍,若做宿舍无教室。陈超教务长又请求傅作义增拨房舍,傅应允将干训团100间房舍拨归山大使用。在校内,国民党、三青团、同志会的一些反动分子组织了“晋风社”监视进步学生的行动,并写信给张家口警各司令部要求逮捕进步学生高波,但此阴谋没有得逞。战争的形势继续发展,冬季来临,寒风呼啸,衣单被薄,又无桌椅黑板,无奈,在张师生请示北平的徐士瑚校长后,于10月底又返回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