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之光

院系调整时期的山西师范学院(第一节)——独立建院(一)

发布日期:2025-03-13    信息来源:   作者:

1953年9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高教部、教育部发给山西大学公函:“关于你校工学院、师范学院分别独立及财经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整方案,业经报请政务院政务会议通过……你校工学院独立后,定名为‘太原工学院’,师范学院独立后定名为 ‘山西师范学院’。”至此,山西大学的院系调整标志结束。财经学院于本年暑期已迁并中国人民大学;工学院更名“太原工学院”, 成为全国三十八所工业院校之一;医学院将从1954年1月起更名 “山西医学院”,成为全国二十九所医药院校之一;师范学院更名为“山西师范学院”,成为全国三十一所师范院校之一。山西大学建制从1954年1月15日登报声明,正式撤销。

1953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任命梁园东、苏贯之为山西师范学院正、副院长。学院党支部也正式成立,有党员 55人,苏贯之兼支部书记。12月11日,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指出:“为了提高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除应继续克服忙乱现象,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加强学习纪律外,尤应抓紧教学改革这一中心环节。教学改革应着重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解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问题。”按照这个精神,学院首先开始进行“克服忙乱”和“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以及狠抓“学习纪律”的工作。刚刚独立建院,存在着许多困难,诸如各种机构不健全,行政教学缺乏制度,学校政治空气沉闷,教职员生思想波动,新校址正在建设,基建工程、物质设备赶不上需要等。

鉴于开展各项工作首先应有一套精干的行政机构考虑,1954 年1月8日,学院召开了第一次临时院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梁园东、张永崙、阎宗临、张华、贺凯、史国雅、潘恩溥、郑广盛、何锡瑞、严德浩、姚奠中、陈超、冀光第,缺席的有苏贯之、张燮友、常俊生、许预甲、李文泰、陈盛甫、吴景霞等。会上讨论通过了由院长与各有关负责人充分酝酿后拟定的行政机构设置与各单位负责人选,由苏贯之兼教务长,张永崙、阎宗临、宋华青为副教务长,张华为副总务长,负责新校址基建工作。各单位负责人名单将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与华北教育局经批准后,正式任命。在院长之下,行政机构的设置为:秘书室(后改为院长办)、人事室、政治辅导室、教务处(教学行政科、教材科、图书馆、院刊编辑室、教育实习指导委员会)、总务处(财务科、庶务科、保健科及所属医疗室与膳食委员会、基建科)。

3月12日临时院务会议,通过了按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关于高等师范的规定》拟定的《山西师范学院暂行规程》、《山西师范学院1953-1954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山西师范学院学生守则》。这是独立建院后所制定的3个重要的文件与计划。《规程》中规定了学院的性质是: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统一领导,由华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层管理的一所高等师范学院;方针与任务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的规程,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基础、高级文化与科学水平、教育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师资。这个方针任务不久又改为: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与观点、共产主  义的道理品质、高度文化与科学水平和教育专门知识与技能、强健的体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师资。系科设置有中国语文系(科)、历史系(科)、教育系、俄语系(科)、 数学系(科)、化学系(科)、生物系(科)、理化科(后改为物理 系)、地理科、体育科共7系9科,本科修业四年,培养高级中等学校师资;专修科修业二年,培养初级中等学校师资。系科合并,归系领导,无所属系单独设科。各系科设教研组16个、教学小组 6个、教学互助小组3个。学生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统一招生分配,学生一律享有助学金和公费医疗待遇。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 在院长领导下,设院务委员会,每学期开会三次,必要时召开临时会议。院务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教务长、副教务长、总务长、副总务长、图书馆长、各系科主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工会代表、学生会代表组成,院长为主席。院务委员会闭会期间设行政会议,每周召开一次,处理院内事务。《第二学期工作计划要点》提出了独立建院后应计划工作的总的精神与具体任务实施办法。这个计划是按政务院《指示》精神制订的,总的要求是:要贯彻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切实加强政治思想领导,要动员全体员生,团结一致,改进教学,做好整顿与巩固工作的同时,建立正规的教学工作秩序,要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为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会议通过的《学生守则》是以培养学 生达到毛主席倡导的“三好”,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目标,为学生顺利完成祖国交给的学习任务而制订的,包括生活准则及 课堂、自习、宿舍、饭厅、奖惩等规则,与《工作计划》同为改变学校独立建院初期的混乱局面定的。院规、院计划、学生守则的初步制订公布,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建院伊始,学校便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并在工作中健全了党的组织。1954年秋,党员发展到115人,改设为总支,下属5个支部,教师1个,学生4个,宋华青任总支书记。1955年底,又发展党员60人,其中50人是在肃反运动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并发展高级知识分子5人,加上新生中进校的党员,共235人,支部按系按片设置,增至9个。党组织的逐步扩大,对学校师生员工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设立政治辅导制度,整顿教学秩序。独立建院初期,不遵守纪律、打架事件屡屡发生,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势在必行。学校设立了专门管理学生政治思想的机构——政治辅导室,各班设辅导员,全院35名。这些辅导员由原先的政治辅导员给以助教名义和在系科助教党团骨干积极分子中选出的教师组成的,每系科指定一名与党组织校行政保持联系。同时,在党组织领导下,对青年团进行了整顿,并吸收了一批进步青年积极分子人团,至1954年底,青年团由原先351人发展到526人,支部由23个发展到30个。团组织发动团员带头和组织全校同学学习讨论《学生守则》,写历史思想自传;辅导员针对各班纪律混乱情况作报告并组织大家讨论,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使同学们开始养成遵守校纪校风的习惯。院行政对一些严重违犯纪律的典型进行了开除、勒令退学处理,也使同学们受到教育,至1954年下半年,几乎不再有类似打架的事件发生,初步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辅导员则成为党组织、行政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也成为学校政工队伍的雏形与基础,团组织则发挥了党的有力助手作用。

2. 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政策学习相结合,提高思想觉悟。1954 年下半年,学院将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教研组合并成马列主义教研室,负责全校学生的政治 课教学,党组书记副院长苏贯之亲自担任主任。通过政治课教学与结合平时时事政策学习,加强了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教育,树立了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到底的决心,树立了马列主义的革命人生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党组织要求党团员首先学好政治课,强调教师将政治思想教育渗透在各专业教学中。其次,在学生间坚持了每星期两次的读报制度和每星期两至三次的时事报告,进行了不定期的抽查测验;坚持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共中央七届四中全会文件、国家宪法草案、统购统销政策、日内瓦会议、解放台湾的宣言、人民代表大会文件、兵役法草案、苏共二十次党代大会文件等政策方面的学习讨论,使政治学习经常化正规化。各种报纸的订阅份数,逐年增加,建院初期,自费订报的同学几乎没有,至1954年底,订报138份,而至1955年底则达到1705份,几乎每人一份,订杂志620份。

3. 加强对青年团、工会和各民主党派的领导,并在实际工作中求得共同发展。当每个学期始末以及每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上,都能及时召开党团、工会、民主党派的联席会议,由党内负责同志主持,提出党在某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与具体要求,以协商方式听取和征求意见,然后通过大家讨论,作出决议,订出计划,再由各个组织分头进行传达动员,通过各个组织成员的具体保证,带动群众,教育群众完成计划。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有效果。青年团、工会、民主党派在与党共同工作中提高了政治觉悟,也壮大了组织,并成为党组织有力的补充和工作上得力的助手。至1955年底,有青年团员816人,民盟26人,民革3人,加上党员235人,共1080人,占院师生总数1909人的56%以上,仅1955年下半年就有62名团员被吸收入党,这对于党在学校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与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人员保证。

4. 对学生适时进行前途理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与具体实际工作相结合,稳定了学习情绪,树立了稳固的专业思想。山西生源缺乏,所招新生遍及全国南北方25个省市自治区,尤京津为最多,民族有回、蒙、满、朝鲜、苗、僮、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华侨学生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北婆罗洲、爪哇、泰国、越南、 缅甸、日本、菲律宾、马来亚、南洋群岛等地;学生成份除应届 高中毕业生外,调干生、转业军人、小学教师、速成中学、后师毕业、社会青年即占总人数的57.5%;年龄以1955年在校生为例,17岁13人、18岁—25岁1016人,还有26岁至51岁的157人。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生源,党组织和行政首先通过结合学校中心任务加强对政治思想的领导与教育工作。通过评议助学金,进行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通过建院、劳动建校,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学校的感情;通过迎新生活动,加强了新旧生的团结,安定了新生情绪,使大家都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温缓;通过见习实习、毕业生审查、开展忠诚老实运动,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通过省市首长、院负责同志在迎新、毕业分配时做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服从祖国需要、响应祖国召唤、服从国家分配的报告,使他们认识到从封建的地域观念和个人兴趣出发的狭隘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是应该批判与抛弃的;通过邀请赴朝慰问团做报告、与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吴春安、郭玉恩的联欢,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故事,劳模对未来人民教师的期盼,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感到做为一名未来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党组织不仅从政治思想上加强教育,还从生活上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总务处根据同学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与情况分别设置了南方灶、北方灶、普通营养灶、回民灶、素灶、体育科加菜灶、临时病号灶、病号营养灶等8种。1955年9月,刚入校不久的华侨学生钟锦娣病了,住进市人民医院,当其病情加重时,学院即将其送到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在此期间,党组织院领导给予她精神上和物质上最大的安慰,使病情很快好转。出院后,苏副院长去宿舍看望她,又派保健科贺副科长亲自去北京与中央侨委、北京医学院商量进一步治疗办法,最后决定派保健科宁唯一送她去环境气候适宜的广州疗养。全体华侨同学给党组织的信中说:“今天,她回到了祖国,得到党和行政领导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护。 通过钟锦娣同学的事例,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学校,在我们深受感动的同时,我们不禁从心底里迸发出一声呼喊:祖国啊,你是我们的亲娘!”政治思想工作与具体工作的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党和祖国的温暖,进一步明确了个人同祖国的关系,使同学们能够加强团结,克服困难,互相帮助,开始真正树立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的长期专业思想。

独立建院的初期,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证明,政治思想教育应渗透在各个时期的实际工作中。切切实实解决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因为这种问题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5. 加强对教职员政治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建院初期针对纪律思想混乱情况,党组织与行政组织全体教职员进行了每周4小时共22周的集中政治理论学习,主要学习总路线的宣传提纲、宪法草案等。迁院后,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等院校政治理论学习的指示》精神,院成立了教职员理论学习办公室,由政治指导室负责,开始系统学习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采取了教员自学与听报告、职员定期上课的方式学习,并进行成绩考核。1955年2月后,成立了马列主义业余大学,进一步推动了教职员的理论学习。与此同时,还组织教职员听取赴朝慰问团与红军老战士的报告,参加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签名运动和关于撰写历史自传的忠诚老实运动。6月至12月,与学生一起参加了省委工作组领导的肃反运动。这次运动清理出一批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并进行了组织处理,查清了几十人的政治历史问题,做出定论,使他们解除了思想包袱与顾虑。由于时间仓促与“左倾”思想的影响,审查面较宽,形成清查扩大化。运动后期,本着“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精神,重新甄别定性,对审查对象做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通过一系列政治学习与运动的参与,提高了教职员的思想觉悟。

        6. 利用广播、板报、院刊向全体教职员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1954年初,由党团、行政、学生会联合组织成立了“灯塔灯”,成员均为学生。它配合党团行政负责全院的广播与板报工作,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和院内的动态,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的典型,促进了学生们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同学们把“灯塔社”看成自己的组织,积极支持它的工作,仅1954年下半年,就收到稿件436件,其中广播稿115件。同时,学院筹建了院刊编辑室,并于1955年2月15日创刊。它主要宣传总路线精神、社会主义思想、苏联先进的教学经验,报道院内政治学习、科研,交流教学经验以及院内卫生保健、改善伙食、文娱体育活动情况。“灯塔社”与《山西师院院刊》在这个时期起到了党和行政的喉舌以及党和行政联系教职员生的桥梁作用。


关闭

版权所有2022©山西大学国内合作与交流处| (晋)ICP备05000471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030006|电话:86-0351-7010969